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脉络——“背影”(徐志耀)

(2016-03-21 19:19:46)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背影》争鸣

韩军与《背影》

不可忽视的脉络

分类: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脉络——“背影”(徐志耀)

 

不可忽视的脉络——“背影”

徐志耀

 

 近来韩军老师《背影》一课的教学,掀起了语文界的大规模论战,论战的核心就在于文章是否“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支持者以为这一认识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意识,亦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经典背后的内涵;反对者以为这一认识脱离文本的实际内容,并且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认为,争论源自教学,要摆脱主观臆断,就必须从教学本身入手,分析韩老师在教学中强调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再来对照文本的内容,分析其强调与忽略是否符合文本内涵,才是客观地评价这节课的应用态度。

 

 “生命与死亡意识”自然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韩老师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这一意识呢?简而言之韩军老师在教学伊始就提示学生们从祖母、父亲、作者及作者的儿子四代人的生与死入手,再着重分析了对于父亲背影的描写,结合文中作者的四次流泪的品读,感受作者对于祖母已逝生命的悲痛,对于父亲衰老生命的感叹,进而体会时间的流逝。最后,韩老师将“背影”一词一拆为二,重点诠释“背”字的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生命的压力,进而感受生命意识的沉重。平心而论,韩老师对于文中的重点内容——父亲翻越火车站台的“背影”的分析是到位的,并且整堂课主线明确,讲练兼备,不失为一堂好课。但是,问题在于,韩老师在教学中为了突出“生命与死亡意识”,有意强调了文中对于死亡及新生的只言片语,却忽视了“背影”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只将之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景来解读,忽略了其在文中的线索作用,以点代线。特别是在教学的最后将“背影”两字拆开分析,只有“背”与“影”的理解,而没有对“背影”的解读,从而使其蕴含的主题被忽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才是这节课的症结所在。

 

 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指出:“摛藻抒情者,其意必有所守,其纲必在于纲;欣赏之者,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乃可以探骊得珠也。”“摛藻抒情”,指铺陈描写,抒发情感,这都必须围绕主线展开,寻到主线,方能发现文章的主题,这是阅读的基础。本文以“背影”为题,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贯穿全文的各个事件,亦是文章描写的重点,就是文章的主线,而探究文章的主题,不能离开这条脉络的。

 

 背影有何含义?首先,背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距离感。正如龙应台先生在《目送》中那段经典的描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在文章四次出现,均与父子之间的隔阂相伴而行。

 

 文章开头写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这一句已经在暗示父子之间的隔阂。试想一下,此时中国社会还算基本太平,父子之间怎会两年多不见呢?而这一暗示随着文章的展开渐渐明显起来。下面四段都是背景描写,作者描写了家中惨淡的光景。接下来,不可忽视的是,作者详写了父亲送他去南京乘车北返时的种种情景,这里两次写出了作者的“聪明”,并且还写了他的“笑”。此处的“笑”是嘲笑之意,是在嘲笑父亲的“迂”,“说话不漂亮”,此处的描写并非简单地写出作者当时的不懂得家中的境况,而是客观地写出了父子在认识事情时的不同意见,这就是父子之间的隔阂。但正是父亲背影的出现让前文的“笑”变成了情不自禁的“泪”,改变了他的情感。而在文章最后,作者通过“家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不同往日”一句点明了父子之间已经有些激化的矛盾。此刻背影再次出现,前文所写流泪时的感动得到了升华,成为了对父亲的敬重,还带有了惭愧之情,也同样表现了弥合矛盾的渴望,而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背影蕴含着父亲的深情,也是树立在作者面前,引领他前行的榜样。背影的出现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父亲买橘子背影的出现,改变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在“暗笑”,这实际上与下文看见父亲背影时的流泪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当时的“笑”,是因为觉得父亲“迂”,还把自己当做小孩子看待。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确还是有些小孩子样的心态,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总想自己独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但当他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泪水“很快地流下来了”。因为,正是通过这里的背影他真实地感觉到了父亲的衰老以及他所承担的压力。此刻再联系前面的描写,当他第一次流泪时,父亲安慰他“天无绝人之路”,他让父亲不必去送自己时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只离开一会儿仍不忘嘱托他“不要走动”,他感受到了父亲在承受生活重压的同时,仍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自己,这令他情不自禁地流泪。此刻的作者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父亲身上沉重的压力,前文就写了他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但当父亲衰老的身体还在极力为他做事时,却从内心感动了他,可见父爱的深厚,感人之深。他“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此时的作者已经开始自觉地承担起责任,不让父亲看了再伤神了。

 

 随着人生阅读的增加,作者对背影中包含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一段最后的流泪的确是因为父亲离去,亲人的爱也在远去,但在文末所写的流泪已是时隔多年,有着更加深厚的内涵。在最后一段,作者一面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另一面也写出自己此刻也如同父亲一样,“都是东奔西走”,换而言之,此时的作者也在艰难地支持一个家庭,为着家庭“出外谋生,独立支持”。此刻眼前再次浮现的背影,正可以说是他今日生活的榜样,让他方才真正感受到了父亲的不易,支持家庭的艰难;也使他真正为当年的行为感到后悔,忏悔自己当时过于“聪明”。而日渐衰老的父亲也在想着他,想在衰朽之年弥合与儿子的裂痕。此刻,背影再度出现,与开头相比,作者特意写出了父亲的衣着,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之重,内心之悲,父亲将重振家声的希望寄托给他,但他却一直无法承担起这一重任,自然也会产生愧疚之情。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选择背影作为文章的主线,是因为背影衬托出了父子之间的隔阂,直接引发了他的写作;还因为其中蕴含了父亲所承受的压力,父亲对自己的深情;更是因为,也是他追随的榜样。前后背影的对照,与数次流泪时的情感的变化息息相关。由此也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是父子之爱,以及作者希望以此消除父子隔阂的渴望。

 

 再来分析韩老师的教学,《背影》一文中有无生命与死亡的意识,这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是,解读文本是不应离开文章的主线的。韩老师的课有意识地忽略了父子在南京送别时的种种情景,并且将“背影”一拆为二,分别解释,很明显地错过了文章的主要线索。我赞成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并且也认为对于初中生谈生命与死亡意识无可厚非。但是,我不赞成忽略主线及主从关系,由此进行偏离文本的延伸与诠释。韩老师解读的基础之一是建立在祖母之死与作者的儿子之生上的,但是文章中仅仅一笔代过,而且作用也不相同。前者是为表现家中境况之惨,此时作者的流泪不仅因为祖母,更是因为家中惨淡的光景,表现为感叹生命易逝而流泪是否与文章的整体描写不相适应;后者则是为了表现父亲弥补父子隔阂的努力,此刻的流泪放在这一背景下,更多的也是表现了父子俩消除矛盾的渴望。韩老师以四次流泪为分析重点,但忽视了流泪的环境背景,而是将之套上生命与死亡的意识,延伸有些过高了。

 

 因为没有做过调研,无法知道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凭心而论,韩老师在教学中还是很重视学生的活动,但如果这一活动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否会产生障碍。从“无声处听惊雷”,是需要积累,需要酝酿的,高明的教师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是源自他们深厚的积累,独特的思维习惯,但如果要求学生也能做到这一点,就有些勉为其难。真正符合当前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应当是紧扣文章的脉络,进而发现文章的主题;而从一鳞半爪的只言片语中延伸出深刻的思考,反而会对他们后面的阅读产生障碍,因为他们自身积累有限,而今后阅读的文章不是都有老师在后指导,从而读出如此高深的内涵的,这才是我认为韩老师《背影》教学最大的症结所在。

 

原文链接:http://xuzhiyao.blog.zhyww.cn/archives/2016/2016316154254.html 

 

 

【附】

 

寻找生命的“支点”

 

南京市弘光中学  徐志耀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多年以前,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演讲比赛,我把这句话作为演讲的开头。还记得当年的自己是怀着多么伟大的雄心壮志走上讲台,真正期待着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一个崭新的世界。转眼之间,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由当年的青涩少年成为了一个中年人,此刻再想起那篇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演讲稿时,才真正明白了原来要托起自己的世界,必须找到自己的支点。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一直在为寻找自己的支点而踯躅前行。我带着梦想走上讲台,却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而自己与学生之间也很难建立起亲密有效的联系。渐渐地,我在课堂上失去了笑容,我开始一遍遍重复着源于《教参》上的早已烂熟的记忆,在课件中插上一张张绚目的图片,却懒得在黑板上写几句话,甚至连听课都提不起情绪。当年的激情不知到何处了,我自己都感觉课堂上充满了呆板的匠气。

 

 五年前,我作为学校第一批支教教师来到了淮安,开始了一年的异地生活。乡村的生活很单调,一个班的教学任务不重,而没有网络与报纸,面前只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与一迭教材。农村的教室中没有多媒体设备,黑板与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手段。于是,备课自然成为了生活中一项最主要的任务,我开始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研读起面前的教材。虽然手中的教材是苏教版的,但还是有不少篇目自己已经非常熟悉,但此时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竟然发现,除了《教参》的叙述之外,自己还是能够读出许多新的东西。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与前后文联系一下就有了新的认识。就算是一个不起眼的标点,也能够读出新的含义。这时,再来看《教参》,才明白,它对于老师来说,就如同幼儿的学步车,能保护你不会跌倒,但也使孩子丧失了许多能力。真正的道路还是要自己去走,我们前进的方向就在眼前的教材里。这些看似普通的字句凝聚了古今中外无数名人的智慧精华,只有先读懂了文章,才能读懂课堂,读懂自己的位置。而课堂上的灵光一现,往往来源于你对教材的钻研。由此,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支点”。

 

 支教期间,为了消磨时间,我开始给自己找一些事来做,于是一些已经在我家的书柜中沉睡了许久的书籍被我翻了出来,细细阅读。我本身非常喜欢读书,也曾经渴望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教给学生,但随着上课的激情渐渐消失,读书也变成了一种娱乐,成为了浮躁的“略翻”。但当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地翻阅着书籍时,我渐渐发现了书本与课本之间的联系。原来在这些已经泛黄的书页后还隐藏着另一个世界,可以让薄薄的几页课文变成厚重而深沉,也让平淡的课堂变得生动而丰富。于是,阅读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我又开始给自己增加了新的任务。在乡村的一年中,我背诵了《大学》《中庸》与《论语》。这次与国学经典的亲密接触让我对文本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逐步意识到了它们背后文化的力量——任何作品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找到了他们思想的根源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作者在文字中所寄寓的深意,而文化就是根。我所背诵的经典文本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们让我有了积淀,可以以此为基础去认识隐藏在文本后的精神力量,同样也促使我去阅读更多的文本,来丰富自己的素养。由此,我又找到了一个“支点”。

 

 长期以来,除了写教案,我已经懒得动笔了。但在支教期间,受袁老师的委托,将学生的综合性活动整理成文。这一次实践让我重新找回了写作的感觉,于是利用空余时间,写一写教案、随笔以及读书笔记也成了习惯。虽然,返回南京后,由于教学任务加重,又担任过一个时期的班主任,写作中断了两年。但当我重新拿起笔来时,往日的感觉又重回笔尖。我开始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将自己读书、生活中的美好场景一一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渐渐成为了习惯,每上完一课后,如果不记下这节课的感受,心里总会有一些失落的感觉。时时翻开自己过去的作品,也总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与感悟。尽管我不能说现在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精心打磨、充满创意的结果,但我总能从每一节课中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与感悟。而对教学探究的激情也被点燃,原本我的书橱中没有一本教育类的书籍,现在这类书籍也渐渐多了起来,阅读教育期刊也成了每个月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我生命中的第三个支点也由此产生了。

 

 六七年前,有一个学生忽然腹痛难忍,寸步难行,我要送他去医院,可他却连自行车也坐不上去。医院就在隔壁,而他的身材也并不高,于是我就背起了他,送到了医院。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背人,看似短短的距离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那个孩子尽管不重,但依然让我步履蹒跚。但当时我想到既然我已经把他背了起来,就不能再放下,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我没有放慢脚步,而加快了脚步,迅速地向前跑去,很快就到了医院。现在再想起这件事,我忽然领悟到,这段短短的距离就是我十几年教学生涯的写照。既然已经选择了背起,就不应放弃,尽管背上的压力很重,但脚步依然可以变得轻灵。因为在那一刻,我找到了“生命的支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这一声呼唤向谁而发?我们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