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研究:浅谈语文课有效拓展与文本的融合途径

(2015-03-12 10:39:58)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教学论文

课程拓展

文本融合

分类: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浅谈语文课有效拓展与文本的融合途径

 

于无痕处悄然前行

 

——浅谈语文课有效拓展与文本的融合途径

 

刘启荣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然而,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一套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非常单薄,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延伸,离不开拓展,必须在教学过程过程中拓展语文课的学习范围,增加积累,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  文本拓展、文本解读 助推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然而,在语文课堂中仅用一套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非常单薄,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延伸,离不开拓展,必须在教学过程过程中拓展语文课的学习范围,增加积累,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纵观当下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广泛地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在内容层面上的表现为:有作家作品的补充介绍,有同类作品的迁移阅读,有文中问题的讨论辩论,有延伸课外的实践活动,有跨学科的整合通透;在形式层面的表现为:有文段赏析,有乐曲欣赏,有视频播放,有实物展示。 “文本的延伸与拓展”的却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全新的变化。固然,教师为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 “文本解读”,而想方设法地“文本拓展”,这一举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体验。“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将语文阅读教学从“本本主义”的中藩篱中挣脱出来,让“文本解读”步入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赋予语文教学宽广的疆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延伸拓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课外资料浩如烟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和课程观念的不断更新升级,发掘更多更深更有效的课外资源成了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从规范有效的角度来看,引入的文本延伸与拓展必须为“解读文本”服务,文本是主角,“文本的延伸拓展”是配角,也就是说“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应当给力于“文本解读”,助推“文本解读”。

 

一、研究的意义

 

冰心先生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做开在墙角里的花,孤芳自赏,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否则必将走进死胡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我们便有了延伸拓展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开发课程资源,“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就是这个理念的最佳呈现。因此,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文本的延伸与拓展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造的灵感。

2.语文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只靠教师讲,是难以让学生完全弄懂的,如果我们用相关资料辅助一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3.情境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创设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产生一种如置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情境效果,使学生有一种还原体验与感受。

4.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知识,通过自学、讨论、评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也许可以通过一个问题,也许可以通过具体情境,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的延伸与拓展来学生自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门。

 

二、“文本解读”的现状

 

我制定了一张《关于教师解读文本现状的调查问卷》,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固守文本,概念化定义化解读文本。

①许多语文教师存在懒惰心理,过分依赖与信赖教参,自己不去独立钻研教材,把教参的内容抄到教案上,依葫芦画瓢抄给学生,殊不知教参仅仅是教学的参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合理使用文本。

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师受各种考试束缚,课堂教学死守教参、教材,不敢稍作发挥,既怕课时不够,又怕有悖“标准”答案,因而渐渐地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③教师的知识体系狭窄,影响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人教版语文新教材语文文本选择上涉天文,下及地理;既有古籍精华,又有当代美文;既有国内名作,又有国外名篇。特别是新教材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了课程综合化,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很多教师原来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影响着这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2.教师“放羊式”解读文本。

①许多教师没有处理好“主”与“导”的关系,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 “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课堂教学应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的辨证结合。而部分教师为了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说到哪,教师就点到哪,悄悄地退出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② 有的教师误解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标准。为此而搞形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话题而让学生讨论。其实不用讨论,学生边读边思考就能完成,一时间课堂异常活跃,让沉闷了一段时间的学生有了“发泄”的时间,他们认为学生在讨论就是一种合作、一种探究,根本不考虑他们所提供的问题有无探讨的价值,问题讨论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③由于教师没有钻研文本,自己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怕说不到点子上,于是干脆把教学的舞台让给了学生,对学生百依百顺,成了一名旁观者。有时学生甚至误读了文本,因教师无法辨别、判断其真伪而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④教师没有把握住文本的核心,随自己的喜好去解读文本,偏离重心。

 

3.有的教师漠视课内文本的引导作用,一味强调超文本阅读,盲目拓展课外文本。

①教师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文本,选择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吸引学生,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起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效果。然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如果盲目地或过多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或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必然会破坏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系统能力的培养,削弱文本的价值。

②现在各类招生考试重能力而回避书本记忆性知识,有部分教师则随心所欲地拓展教学内容。从《中考考试说明》上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回避书本语段,因而有老师在拓展文本时,忽视整体感知,而按中考命题特点进行解读。

 

三、教学探索“文本拓展”助推“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

 

1.在学习困顿处拓展,助推“文本解读”

因为局限于年龄、阅历、积淀等各方面因素,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备课时要蹲下身来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预估到学生解读时可能出现的困难。阅读教学中进行适时适度的文本延伸拓展,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达到自我解惑。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言作品,文本与学生在时空上的距离极大,学生在了解大意、体会意境、情感把握上都比较困难。此时需要追本溯源或延伸拓展有关资料来帮助学生介入阅读情境,缩短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这时的“文本的延伸与拓展”将带给学生的“文本解读”以穿透力。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一点一拨,四两拨千斤,学生文本解读上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消释了学生的阅读障碍,顿悟了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更准确有效地解读了文本。

《范进中举》一课补充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举考试制度所带来的读书人精神上的扭曲和行为上的变形。

在教学《陋室铭》的时候,课文中有“往来无白丁”这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解,能够了解“白丁”的意思——“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但是,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呢?这里教师就需要拓展。在古代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贾谊《新书·服疑》里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不得使用等级外的服装颜色。如此拓展,不仅可起到释疑的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领会“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高雅的情趣,更会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文化常识。
      2.在矛盾冲突时拓展,助推“文本解读”
     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出现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这里所说的矛盾冲突分为方面:一是因为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在阅读同一文本时出现的差异,甚至引发不同同学之间思维上的冲突与交锋;二是由于学生看待某一事物的观念与文本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学生在文本解读时,产生观点上的冲突。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怎样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地趋向正解、理直气壮地说服自己,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提前把握到文本解读时会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阅读教学中在这一处适度延伸拓展文本,帮助学生认知和处理矛盾。在学生有解读困窘的时候、存在心理冲突的时候进行文本延伸与拓展,“有”与“无”存在天壤之别,“文本延伸与拓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石壕吏》的教学中,学生都认为杜甫同情老妇的遭遇,但面对“有吏夜捉人”,他为什么沉默,没有站出来,如何看待这两者的矛盾。教师课适时补充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学生自然就认识到杜甫他心系百姓,更心系国家。在学生有解读困窘的时候、存在心理冲突的时候进行文本延伸与拓展,“有”与“无”存在天壤之别,“文本延伸与拓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找一个带‘闲’的词语来修饰,并说说理由。”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清闲的人,无事可做;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悠闲的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故意作出悠闲之态的人,他胸怀大志,却遭人暗算,被贬黄州,心中的愤怒自然需要排解……
    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有的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于是,教师借机进行拓展——大家的说法都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究竟怎样呢?我们借助他在黄州期间写的一些诗句来看他的心情。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把这首词朗读给大家听了,虽然学生对诗句的内涵不完全理解,但他们能感悟到诗人的心情是寂寞的,忧伤的,凄冷的。再让学生背诵他的《浣溪沙》,将两首词结合起来,他们就不难感受苏轼的豁达、乐观与洒脱。把两个文本的结论结合起来,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如此拓展,所起到的不仅仅是校补作用,还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了延伸,使学生有了更多文学修养的积淀。
     3.在情感升华时拓展,助推“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也有很多作品,停留在阅读文本是很难让学生感充分受到作品的情感。这时有必要借助文本延伸与拓展,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深刻丰满起来。

《天净沙秋思》一课中诗人置身于这满目苍凉的秋色中,仅仅是表达他的那份思念家乡之情吗?此时助读资料:马致远的生平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他生活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汉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所以他的仕途坎坷,中年才中进士,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在职的时间并不长。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从中学生体验到诗人的思绪万千:人生的失意、落寞的心态、现实的不满、漂泊的孤独、怀才不遇的愤懑、人生的无奈、对际遇的感慨……

教学王维《使至塞上》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之前,教师先进行拓展,让学生诵读若干边塞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如此拓展,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奇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接着再进行《使至塞上》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讲《斑羚飞渡》,学生对斑羚的壮举感动,对猎杀者愤慨时,我设计:“同学们,你想对猎杀者说些什么?对斑羚说些什么?”请以书信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声,这样学生把自己对动物和猎杀者的感情化做语言一气吐出,这不仅是与文本对话,更是与生命价值的对话,学生的言语和精神世界又有了一次升华。

例如在《父母的心》课堂教学中,父母三番五次调换送给财主夫人的孩子,悲伤感人。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父母之心”,设置“故事后的故事”,想一想,写一写。

第一天白天,父亲回到自己的住处……

那天傍晚,父母送走大儿子;

第一天夜里,在穷夫妇的住处……

早晨,父母用五岁的二儿子换回了大儿子;

第二天白天,在穷夫妇的住处……

当天傍晚,母亲用三岁的女儿换回来二儿子;

第二天傍晚,在穷夫妇的住处……

第三天上午,父母毁约要回了女儿。

通过这个拓展“故事后的故事”,学生已身临其境得地走进了父母亲的内心。

4.在“语感”培养处拓展,助推“文本解读”

“语感”即是对言语的敏感程度,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语文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培养以至情感的熏染,主要是在语感教学中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他提醒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怎样去创造这种气氛呢?是靠老师讲解,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品读?我看不一定都行之有效,特别是语文感知能力差的学生,很多时候要依附于外来的延伸与拓展的刺激才可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如《答谢中书书》教学中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想象美景,再从美景中体验到作者语言的艺术魅力。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马》中对“自然野生的马”的描写运用对比手法,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开拓情境,我又为学生讲了“东施效颦”和“宋玉好色” 的故事,激励并指导联想,进行拓展性练习,引导练笔,运用对比手法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在讲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春》这篇散文都很喜爱,而且基本都能自主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寻找以“春”为主题的拓展材料。打算把丰子恺的《春》、岛崎藤村的《暖春》、川端康成的《春天》分发给学生,要求分组交流,任选一篇比较探究与朱自清的《春》之间有何异同。通过这样拓展教学文本,学生进一步发现了朱自清写作手法的高妙之处,也初步懂得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等比较深奥的文学原理。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力。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感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课堂上的文化氛围浓烈了,同时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阅读能力也在提高。“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这次研究,我觉得已经初步接近了这一要求。

2.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我在研读文本时找到了拓展的方向,也找到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促使教师精读文本,并且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余映潮老师曾指出,备一篇课文至少要有三万字的阅读量,如此巨大的阅读量从何而来,我觉得通过这一研究,我找到了方向。就是以文本的文化背景为范围,去阅读相同题材,表现相同文化意识的文章。同时我发现了,以文化为背景进行探究,可以更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出更深的内容与精神。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也帮助我在备课前多想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研读文本时多了一些思考。在每次备课前我总是会探究这篇课文的文化元素在哪里?与之相似的文章有哪些?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是什么?学生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多一些思考,就多了一些钻研,这为我的备课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角与理念,也帮助我发现了许多新的切入点。

 

【作者林城中学刘启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