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2013-05-25 03:16:26)
标签:
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黄洋朱令社会品德教育 |
分类: 高考作文 |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事件回放】
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 点】
○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
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
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
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一定要对此予以重视,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只有真正重视这些教育,才能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而不是有才无德,而有才无德,知识可能成为迫害他人的工具。
【深度剖析】
1.教育缺失,造成道德滑坡
投毒杀人,伤天害理,林某的行为除了令人憎恶,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学习学到研究生阶段,又是在复旦这样的名校,用通常的尺度衡量,林某无疑是个人才。然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林某成了“才”,却没成为“人”。这个强烈的反差,又一次为教育敲响警钟。
一个人可以成不了“才”,但必须成“人”。让一个人成为“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可惜的是我们不少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偏差。悠悠万事,分数唯大,只要成绩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分数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即使学生身上已显出精神苍白、道德滑坡的端倪,也熟视无睹”。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还是如此;既然智育成了“第一”甚至“唯一”,所谓健全人格,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同样把“望子成龙”演绎为“别的全是假的,分数才是真的”。同时还教孩子睚眦必报,孩子与同伴闹了矛盾,向家长诉说,家长不但不善言劝导,反而唆使:窝囊废,你没长手,不会打他?还有家长,把安徒生童话也列入“禁书”,理由是“丑小鸭”“美人鱼”会把孩子看傻,以后长大进入社会会被人欺负。在家长的耳提面命中,冷漠、自私已成许多孩子的通病。凡事以自私为圆心,以自利为半径,没有“好处”便弃如敝履;遇到批评,立马回应“少来这一套”。
只育“才”,不育“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植入了扭曲的价值观,只要碰到“临界点”,马上发作,极端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只育“才”,不育“人”,结果必是“人才两空”。那些品德不佳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违法犯罪,更恶更毒,危害性更大。
2.病态人格,致使心灵扭曲
追根溯源,这几起校园案件的“凶手”都是病态人格,有心理疾病,口角、不顺等只是血案的促发因素。
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诱发心理疾病,致使心灵扭曲。复旦毒杀案,让人们想起了渐被忘却的“马加爵杀人案”。据三亚市公安局一位民警透露,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继而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说了出来,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的老乡都不愿叫你”之类的话。这使得马加爵彻底爆发,进而酿成血案。
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医治这些心病,任由其发展,就可能出现下一个“马加爵”。
3. 环境影响,带来不良后果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即在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竞争,校园也概莫能外: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为争这些荣誉,常常弄得耳红面赤。
其实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相反,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做事不择手段,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就可能有反常行为……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都很好,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出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但方法不是通过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手段干掉竞争者。
【时文选粹】
从复旦投毒案看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昨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警方初步查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同学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