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主观题答题格式一览

(2008-10-25 18:33:13)
标签:

杂谈

2008-10-25  

(一)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典型题答题格式

一、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二、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三、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四、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六、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七、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八、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九、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给……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十一、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应试答题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书写题:(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2.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

4.名著阅读:(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5.语言运用:(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6.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7.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8.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二、记叙文阅读题技巧

1.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2)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3)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4)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5)模式:点明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5.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6.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作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5)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7.评价感悟类

(1)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2)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8.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1)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2)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3)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9.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10.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宋词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