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豳风•七月》看周朝初年的历法
(2010-06-15 16:09: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从《诗经·豳风·七月》看周朝初年的历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这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初不好懂,反复细味之后发现这是一首特别有意思的诗,首先难以弄明白的是诗中的月历,一会儿月,一会而一之日二之日,看宋儒的注,说“七月流火”——“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是一颗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的星,因为天象较恒定,古人一般利用星相来纪年纪月,这个星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可见,这里的七月是建申之月,即是夏历的七月。再查《史记·历书》云:“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物乃岁具,生于东,次顺四时,卒于冬分。注[一]索隐按:古历者,谓黄帝调历以前有上元太初历等,皆以建寅为正,谓之孟春也。及颛顼、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至武帝元封七年始改用太初历,仍以周正建子为十一月朔旦冬至,改元太初焉。今按:此文至于「十二月节」,皆出大戴礼虞史伯夷之辞也。”从里很清楚了,我国古代历法有“三正”,即周、殷(商)、夏三代建正以子、丑、寅,即分别以子月、丑月、寅月为正月,上面的建正作孟春,意思是夏历是以孟春月(春之第一月)为正月,这时北斗杓指寅位。我们可以通过列表简单地明白三正的对应关系:
|
建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
夏 |
十一 |
十二 |
正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
商 |
1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周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
Ⅸ |
Ⅹ |
Ⅺ |
Ⅻ |
|
节候 |
仲冬 |
季冬 |
孟春 |
仲春 |
季春 |
孟夏 |
仲夏 |
季夏 |
孟秋 |
仲秋 |
季秋 |
孟冬 |
这样就可以解释诗中为什么说十月改岁,意即夏历十月以后,就是周历新年了,就要改岁了。
另外,大部分释者认为,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是指周历(建子历)的一月之日,二月之日,三月之日。四月之日。如此则这里的一二三是指周历正二三四月,夏历之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按诗中的农时考是成立的。但是为什么一诗中用两种历法?宋儒的解释是周早期两种历法存在互用现象。
但另有人提出不同解法认为:
一、十月历说,认为当时一年分十个月,所以诗中只出现十个月,并且说了十月改岁。
二、有人曾提出“之日”当为“旹”(时字古文)字误拆, “一时”、“二时”等如何理解。据考古人将一时包括十二日,一年360日分为三十时。将《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与《三十时》:[一时十]二日,大寒始陹(从李零释),日冬至,…[二时二十]四日,大寒之隆,刚气也;不可为…[三时三十六日]…冬没气…(分上六下六,但简文残损)[四时]四十八日,作春,始解。…不难看出,二者反映的节气是相同的。二者有惊人的巧合。又《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车既饬”、“维此六月,既成我服”。此诗言尹吉甫北伐猃狁之事。《三十时》:“[十七时二十四日](即204日)…盛气也;以战,客败,不可攻回(围)…” 又《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三十时》:“[十]二时百卌十四日,始夏,生气也;…”十六时曰“日夏至”,与之相当的《管子·玄宫》作“大署至”。《三十时》很可能与十个月相配,一个月三时,即三十六日。
三、一之日,是一月分十日的古历法。这种历法一直沿用至商,按照“十干”(甲乙丙丁...癸)表示和命名,比如,商王谥号“大庚”“小甲”“帝辛”等都是按照死的那天的以十干表示的日期没,命名。就是说“甲日”就是“一之日”“乙日”就是“二之日”“丙日”就是“三之日”“丁日”就是“四之日”......
四、認爲“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系合文“十一月”、“十二月”、“十三月”、“十四月”之訛。可備一說。
综合上面,有些事似乎弄清楚了,有些事却变得更糊涂。201006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