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诊所里的母亲》有感

(2008-09-23 21:48:36)
标签:

杂谈

读《诊所里的母亲》有感

文/薇薇

假如你是一位医生。在一个流感来了的季节,一个疯女人到你的诊所要求给她的儿子:一个脏兮兮的枕头,看病。你会怎么办?把她轰出去还是,为她“儿子”看病呢?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的诊所里一个疯女人要求医生为她“儿子”看病。那个医生并没有拒绝她,而是认真的为她的“儿子”看病。只是因为他知道那个疯女人有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了…母亲疯了,每天都抱着一个枕头,到处让人给她儿子看病,她总说她儿子才两岁……

那个母亲虽然疯了,但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留在她的心里。虽然别人都不理解那个医生的做法,但是可以想一想一个母亲正是因为失去了孩子才会疯,谁会再去伤害她呢?这位母亲的爱是痴痴的,就像秋日的午后,无花果的树叶轻轻落下,沉睡在自己的影子里。

这个母亲在意识里是没有放弃治愈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不断的找人(医治)自己的儿子。虽然遭到了许多人的拒绝,但是她的那种对儿子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却不会被拒绝。

或许这就是母亲的爱,一种绵延不绝的爱。

 

(妈妈评注:

薇薇同学的这篇读后感是很纯粹的独创,也就是说,首先在动笔前,我没有在写法上给她任何自以为是的指导。其次,成稿之后,也是只字未改,原文粘贴过来而已。只是在评读的过程中发现她丢掉了“医治”二字,以括号的方式添加。

这篇读后感是初一开学前几天为应付作业而写的。还清楚的记得她当时愁眉苦脸的痛苦表情:最不会写读后感了。老妈我告诉她:好歹写一篇得了。唯一帮助她的地方是,告诉她选材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那些傻文章,那么多读者、格言、儿童文学什么的,都是美文,挑去呗。

告诉我挑中了这篇《诊所里的母亲》,我颇不以为然。这怎么写?我在心里想着,让人心酸的母爱的题材,并且还是以一位医生的视角写的,很容易就偏了,中心虽然很鲜明,但调子太灰、也偏,太成人化了,这哪是一个小丫头能掌握得了的。嘴上只是说:“不好!”至于不好的原因觉得说了她也未必能懂。但是丫头认准了,且因为我当初的如此不以为然,写完后坚决拒绝给我看!那就没看,一方面是尊重她的意见,一方面在心里暗暗的想,嗬,还能写成什么样?

今天整理电脑,删去我自己的一些临时文件,发现了这篇文章,粗略一读,才发现小看了我家丫头。

第一,开头非常巧妙的情景再现,以设问的形式出了一道选择题,迅速抓人。

第二,段与段之间衔接过渡顺畅,“故事是这样的”自然的恰如呼吸之间。

第三,文字简洁、到位,没有啊、呀之类的无病呻吟之语,也没有为了拼凑字数而去刻意堆砌,一段是一段的意思。

“秋日的午后,无花果的树叶轻轻落下,沉睡在自己的影子里”这句美丽的、不着边际的话,是编者配发在文章的插图上的点睛之笔,她初读不太明白,问我意思,我觉得不太好讲,只是含糊地说,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大概在描摹那位母亲。没想到被她用的这么好,先衬母爱的痴痴,再引申出疯了的母亲的意识。当然,有些话还可以再精炼些,这就是写完后没有反复细读的缘故,并且不止丢了一个字。

第四,把握住了文章的魂,这点是最至关重要的,也是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最成功的地方。

“母亲虽然疯了,但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留在她的心里”“母亲在意识里是没有放弃治愈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不断的找人(医治)自己的儿子。”“或许这就是母亲的爱,一种绵延不绝的爱”。。。这都是她自己从好文章里读出来的真实感受,一个十二岁女儿的感受。最让我感动。

当然,读后感写的有点短,的确还可以再写长,可以凭借原文中那些感人的细节,那女人的神态、衣着,那医生的郑重小心,还有叮嘱与眼泪,进行两倍三倍的灌水,但是,读了我闺女的“大作”,我不太再好意思动笔了,觉得,这也许可以算作是最佳答案了吧。)(是不是夸的有点狠了,女同志就是这样,容易激动,呵呵)

附:诊所里的母亲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她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着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
    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女人说。
    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
    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
    现在好了。您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着女人。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针。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没有人理她……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