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诊所里的母亲》有感
(2008-09-23 21:48:36)
标签:
杂谈 |
读《诊所里的母亲》有感
文/薇薇
假如你是一位医生。在一个流感来了的季节,一个疯女人到你的诊所要求给她的儿子:一个脏兮兮的枕头,看病。你会怎么办?把她轰出去还是,为她“儿子”看病呢?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的诊所里一个疯女人要求医生为她“儿子”看病。那个医生并没有拒绝她,而是认真的为她的“儿子”看病。只是因为他知道那个疯女人有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了…母亲疯了,每天都抱着一个枕头,到处让人给她儿子看病,她总说她儿子才两岁……
那个母亲虽然疯了,但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留在她的心里。虽然别人都不理解那个医生的做法,但是可以想一想一个母亲正是因为失去了孩子才会疯,谁会再去伤害她呢?这位母亲的爱是痴痴的,就像秋日的午后,无花果的树叶轻轻落下,沉睡在自己的影子里。
这个母亲在意识里是没有放弃治愈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不断的找人(医治)自己的儿子。虽然遭到了许多人的拒绝,但是她的那种对儿子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却不会被拒绝。
或许这就是母亲的爱,一种绵延不绝的爱。
(妈妈评注:
薇薇同学的这篇读后感是很纯粹的独创,也就是说,首先在动笔前,我没有在写法上给她任何自以为是的指导。其次,成稿之后,也是只字未改,原文粘贴过来而已。只是在评读的过程中发现她丢掉了“医治”二字,以括号的方式添加。
这篇读后感是初一开学前几天为应付作业而写的。还清楚的记得她当时愁眉苦脸的痛苦表情:最不会写读后感了。老妈我告诉她:好歹写一篇得了。唯一帮助她的地方是,告诉她选材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那些傻文章,那么多读者、格言、儿童文学什么的,都是美文,挑去呗。
告诉我挑中了这篇《诊所里的母亲》,我颇不以为然。这怎么写?我在心里想着,让人心酸的母爱的题材,并且还是以一位医生的视角写的,很容易就偏了,中心虽然很鲜明,但调子太灰、也偏,太成人化了,这哪是一个小丫头能掌握得了的。嘴上只是说:“不好!”至于不好的原因觉得说了她也未必能懂。但是丫头认准了,且因为我当初的如此不以为然,写完后坚决拒绝给我看!那就没看,一方面是尊重她的意见,一方面在心里暗暗的想,嗬,还能写成什么样?
今天整理电脑,删去我自己的一些临时文件,发现了这篇文章,粗略一读,才发现小看了我家丫头。
第一,开头非常巧妙的情景再现,以设问的形式出了一道选择题,迅速抓人。
第二,段与段之间衔接过渡顺畅,“故事是这样的”自然的恰如呼吸之间。
第三,文字简洁、到位,没有啊、呀之类的无病呻吟之语,也没有为了拼凑字数而去刻意堆砌,一段是一段的意思。
“秋日的午后,无花果的树叶轻轻落下,沉睡在自己的影子里”这句美丽的、不着边际的话,是编者配发在文章的插图上的点睛之笔,她初读不太明白,问我意思,我觉得不太好讲,只是含糊地说,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大概在描摹那位母亲。没想到被她用的这么好,先衬母爱的痴痴,再引申出疯了的母亲的意识。当然,有些话还可以再精炼些,这就是写完后没有反复细读的缘故,并且不止丢了一个字。
第四,把握住了文章的魂,这点是最至关重要的,也是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最成功的地方。
“母亲虽然疯了,但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留在她的心里”“母亲在意识里是没有放弃治愈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在不断的找人(医治)自己的儿子。”“或许这就是母亲的爱,一种绵延不绝的爱”。。。这都是她自己从好文章里读出来的真实感受,一个十二岁女儿的感受。最让我感动。
当然,读后感写的有点短,的确还可以再写长,可以凭借原文中那些感人的细节,那女人的神态、衣着,那医生的郑重小心,还有叮嘱与眼泪,进行两倍三倍的灌水,但是,读了我闺女的“大作”,我不太再好意思动笔了,觉得,这也许可以算作是最佳答案了吧。)(是不是夸的有点狠了,女同志就是这样,容易激动,呵呵)
附:诊所里的母亲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