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象在楼房上生土炉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在市区的东南部,有一片20多年前建的老楼房区,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集中供热,那里的居民一直靠生土炉子取暖。楼房生炉子比之平房又多出更多的不便——楼上楼下的拎煤倒煤灰搬劈柴,爬到楼顶上去打烟囱等等…
在市主要领导的大力督导和直接关注下,以增建3台20吨锅炉的方法,终于在今年冬天实现了集中供热。这里的百姓们在这一年里随着事态的发展经历了多种情感的煎熬,由刚得知消息时的兴奋,到确认后的感激,然后是刚开工时的热盼,到施工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种种质疑、不安乃至愤怒。后来,真的供热了,屋里暖和了,大家的心才总算放到肚子里,家家户户忙着粉刷墙壁,装修房屋,以前搬走的又陆续开始往回搬。“暖和了,干净了,安全了,方便了,房子也增值了。”这是集中供暖后给大家带来的五大好处。
因为工作的关系,今天,我第三次来到东南部居民曹仲勋老人家里。第一次是供热前,随领导调研来到他家,听他说老两口两次煤气中毒的经历;第二次是正式供热后的第一天,看他家的室温,听他代表居民谈供热后的感想;今天,是供热一段时间后的回访,协助日报记者完成对2007年供热这一惠民工程的回顾。
我们互相也算熟识了,我上次给他们老两口拍的供热后喜滋滋的拿着温度计看室温的照片发在了日报头版,所以,互相很信赖,采访气氛很轻松。采访以76岁的曹大爷为主,但基于以前的感觉,我坚持让曹大妈也陪在一边。曹大爷配合记者讲了很多,材料基本算是挺全面的,但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一旁的曹大妈说,“昨天晚上我们俩在被窝里看电视的时候还说呢,天气预报说明天阴天,阴天就阴天吧,阴天我们也不怕了。”“为什么呢”“不用备劈柴备煤了。”这个细节我喜欢:以前逢着变天了,下雨下雪了,老两口怕出不了门,总是早早把煤和劈柴搬进屋子里,麻烦,且屋里一片狼藉。现在不用了,天气的变化不再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这多让人感到欣慰呀,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然后,再接着聊,问老人平时的休闲活动,他们说,就是去附近走走,老两口最爱的是到文北境内陡河边遛弯,这时,可爱的曹大妈又说了一句,“现在遛弯心里都踏实了。”不用问,以前家里生着炉子,走哪都得惦记着火别出来,也别灭了肯定是走一路惦一路。
当初,刚刚实现供热时,市委书记来调研回访,百姓们围着他鼓掌、感谢、争相握手,甚至举着自家的孩子让他抱。过后,他屡屡提及,念念不忘居民们当时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我想,这些当然令人感动。可是,或许老人这些细微的感受,比那些掌声和笑脸更能让人心动和欣慰。如果人们知道,这里随便走在路上遛弯的两位老人,心中一份踏实,脸上一片安宁,居然还能和集中供热挂上关系,知道集中供热竟能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情感体会,会不会感触更深呢。
从曹大爷家出来,居然开始下起了雪,雪花飞舞中,一行人步履轻松,心情很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