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们已经忘记,那些琐碎的细节,可我还记得。
我有一个比我大三岁的姐姐、比我大四岁的姐夫。
他们很欣赏我,我很崇拜他们。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不能简单的归为一类人,但仍不能阻止彼此的好感。
当年的情况却远不是这样。姐夫尚未走进我家大门的时候,就惨遭我和小妹的强烈抵制,拿着他穿绿格子上衣的照片,我们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一遍一遍的质问:“就是他?”就是这个长得如此之丑的人赢得了我们美貌如花、娇若公主的大姐的初恋?怎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提到他的时候拒绝表示好感,只叫他“那个人”。
我们虽出身农家,精通各种农活,但我们始终坚信自己与众不同。我们爱学习、爱读书、有想法、有傲气。比方说吧,难得吃一次冰棍,也决不像其他孩子一样伸长舌头舔,一定要一口一口的咬,那是一种气度(嘿嘿)。再比如大姐,小学就立志要当数学家,初中就有了自己的摘抄本,高中始终保持县一中前几名,大学也一定要拿一等二等奖学金。虽然最终没当成数学家,可作为我们村寥寥可数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实在有很多可值得骄傲的资本呢。可为什么选了这么一个人?
答案很快揭晓。“那个人”在某一个暑假来到我家踩点。
一对厚眼镜,一双小眼睛,一副单薄瘦弱的身子,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的上嘴唇居然还有一道沿(他的唇线是隆起的)。比照片还丑。但是,他面对一家人的冷遇,表现的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始终文质彬彬不急不恼的样子,让我打心里佩服,我这一关就这么通过了。(至于和我谈什么琼瑶之类的,我明知那是套磁根本不感兴趣,但想到他的用心良苦,加上对姐姐的同情,就不和他计较了。)妈妈也不是什么有主见的人,一看小伙子干活勤快,心灵手巧,又有礼貌,心里已经没啥意见了,没想到他居然还会做饭,甚至很热衷于厨艺,更是心里脸上都乐开了花。“我们家就缺一个爱做饭的!”于是自此“那个人”在我家一路顺风,再无阻碍。虽然老爸一只对他耽误了大姐考研的大事而耿耿于怀,但毕竟一人难敌四虎(嘿嘿),力量对比悬殊,也只好作罢。
实践证明,我们一家在挑姑爷这方面根本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最初的以貌取人固然不对,可后来的轻易过关也实在太轻敌了。果然,所谓温文尔雅实在只是表面现象啊。
一例:新婚不久的这对小夫妻,每人每月拿着不足百元的工资,如小燕衔泥一般,一点一点积攒着自己的家业。包括他们可怜巴巴的住在一间开门便是床的平房中,姐姐一星期只炒一次肉菜却对外宣称“我俩都爱吃素”,姐夫暑期与人合办吉他培训班,靠自己“二把刀”的功夫骗了好多男大学生的闲钱和女大学生的青眼.....话说他们的日子在这样的开源节流中越过越红火,于是姐夫兴冲冲为大姐买回家一台洗衣机,(爱妻之情天可明鉴),可偏偏大姐毫不领情,“这么大的事怎么都没跟我商量?看看这个破机器怎么是这个牌子的?”(原话有待商榷,当事人可质疑或作补充更正说明)劈头盖脸不依不饶质问之声声声入耳,最后的结果是一定要退换。姐夫灰溜溜的回到商店要求退货,店老板可不干。我发挥丰富的想象之后断定当时他对姐夫一定还充满了蔑视:酸文人一个,你想退就退吗?据说,店老板可是在黑白两道上混的,但姐夫也毫不含糊,他也许是这样想的:我没法媳妇还没法你小样的吗?三言两语两人便进入对峙胶着状态。老板使出杀手锏扬长而去,姐夫也没再多废话扭头便走。不多时,一群志同道合的"哥们儿"簇拥着姐夫杀回店中,除了把洗衣机抬回店中外,手中还多了两样家伙:一张凉席、一副扑克!!!再看俺家姐夫气宇轩昂地将凉席一抖扑在店中央,“告诉你们,不给退货,我们就不走了!”老几位不打不骂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守着那台肇事的洗衣机打起了扑克,店里一个生意也做不成了,顾客们也都乐得驻足看看结果如何。当然结果是洗衣机就这样被退掉了。
再一例:姐姐姐夫是两个在任何领域都不愿服输的人,大学教师作了一段后,逐渐开辟了人生的第二战场:两人都从兼职开始,一点点有了自己的生意,掘到了自己的第一、第二、第三...桶金。生活更忙碌了,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一年春节,大姐难得回家过节,一家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正高兴呢,她突然接了一个电话。开始我们没太在意,她的电话多了去了,可听着听着发现姐姐的声调变了,“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是一个打工的,你不用跟我来这套!”一家人回头望去,大姐已经气得眼泪快要掉下来了,挂了电话浑身还在哆嗦,原来是她兼职的老板家的某个亲戚因为工作中的不满仗势嚣张,满口粗话。姐夫一听就急了,从大姐那抢过电话拨回去,破口大骂:“***,敢欺负我媳妇,你有多大胆?我跟你说,你现在不是在**城吗,两小时后肯定有人到家里掏你去,今儿我就废了你,你信不信、信不信、信不信?!!!”电话那边在他的气势下立刻软了下去,一口一个大哥的道歉,姐夫仍觉得恶气未出不依不饶被大姐抢过电话了事。所有变化只是几分钟的事,看得我们一家人目瞪口呆,最后老妈做了总结:“好样的!这下我就放心了。”也许他不知道,我姥爷家世代忠良,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领着我们姐几个,受过不少窝囊气,今天见大姑爷如此这般神勇,似是多年的恶气也出了许多,谁还管说出来的话是否文雅。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吧。记得他们刚结婚的时候,我和妈妈小妹去他们的那个小破屋探亲,有他朋友恭维老妈说:“伯母有魄力,敢把闺女嫁给一介书生,自古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姐夫立刻接茬:“谁说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众人轰然喊好。今天想来,笑声依然在耳!看来,彼时的他不是在吹牛。
当然,“挥斥方遒”不只单纯地指凭匹夫之勇、逞口舌之快,他们在这十几年中,如凤凰涅磐一样,从两个单薄文弱的中文系的书生,逐渐学会了设计、营销、管理,在商海里搏击,个中艰难非是一句两句能概括的,难道还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典型事例吗?更可贵的是,他们一路走来,虽是吵吵闹闹不断,却一直心手相携,不离不弃,共进退同成长。两人的风云故事,简直是一本精彩纷呈的大书。
(因为时间的缘故,因为篇幅的缘故,还因为立意的限制,本文只表现了两位丰富人生的小小侧影,以后吧,容我水平慢慢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