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西方绘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以厚重的色彩,丰富的肌理传达着画家那或细腻或豪放的性格,而这种风格也深深地感染了张先生。画好油画可不简单,但要把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传神地用油画来表现
就更不容易了,为此,张先生还在不断的摸索着。张先生一直住在什锦花园胡同,他对胡同的情感就如同油画中那些堆砌的色块,既满含深情,又在深沉中描绘着那些难以名状的情怀。
漫步在什锦花园胡同中,可以看到大大小小很多保护院落,有的虽然现在都已易主,但依然留给了人们无限遐想的余韵。而最让人们猜想的可能就是:为什么这条窄窄的胡同要叫做什锦花园呢?这条胡同里真的有花园吗?这什锦花园又在哪里呢?这是拍摄于八十年代早期的影视作品《骆驼祥子》,片中这座标准的四合院,就是张先生的家,什锦花园的前院。到了1965年时,北京市政府正式给这条胡同改名为什锦花园胡同。显而易见,这次改名必定和这个院子里的风貌是分不开的。
要说这个院子从明朝就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来,这个院子也是随着主人的更替,从一座普通的大宅,而一点点的丰富变化,成为后来的什锦花园。这里先后住过的达官显贵不胜枚举,有一位却不能不提,要说起他的职务,也只能算是清朝宫廷的一个“小职员”。马辉堂,是光绪年间专门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泥瓦木匠总管。马家先祖早在明代就参与营造了紫禁城的工作。他买下这里之后,自然是以他家世代相传的技术对这个院落进行了一番大手笔的改动,可以想象那时什锦花园的美丽该是如何一番景象了。
虽然美丽的花园,假山,湖水,亭台楼阁,已不复存在了,但石景园,适景园,什锦花园的名字却流传至今,作为画家,张先生用画笔记录和还原了适景园原来的风貌。曾经,这几个宅院,慢慢汇聚丰富成了什锦花园,今天,它又重新分散成几个宅院,成为普通百姓的安居之所。而这美丽的名字带着它昔日的荣耀,永远地和这条胡同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什锦花园胡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