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名胜古迹,又是一所著名的学校。古时候它是一所高等学府,如今,它依然是令人向往的名校。只不过,昔日这里徜徉的是翩翩学子少年郎,而今天在这里嬉戏的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学校因地名而命名的不少,而地名采用学校的名字就不多了,而府学胡同就是这样。这里是府学小学,顺天府学就是府学胡同小学的前身,学校扩建施工时,挖出了十二块石碑。使府学小学找到了详细佐证自己身世的根据。

这块石碑上记载了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很神奇,顺天府学常出进士,所以老百姓们曾一度称府学胡同称为“进士”胡同。在今天,这里依然是培育人才的重点学校,
所以在这7米宽的大胡同里,每天都能看到这车水马龙的景象,想必当年这里也是热闹非凡。府学胡同小学一直很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这是学生们在朗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著名诗作《正气歌》。与府学胡同府学小学一墙之隔的文丞相祠,正是当年文丞相创作《正气歌》的所在。
当年忽必烈大举进攻南宋,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关进兵马司的牢房,写出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正气歌》。而这个牢房就是今天的文丞相祠所在。后院这株枣树,相传是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栽种的。枣树向南倾斜着树身,仿佛向世人昭示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心情和志向。文天祥生前曾有诗句预言,“虏运从来无百年”。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兵攻占元大都,元朝只存在了98年就灭亡了。1376年,大明朝为了纪念文天祥,把这间土牢的所在地,建成了今天的文丞相祠。如今代表忠义、正气的文丞相祠与北京著名的学府——府学小学比邻而居。教育和感染着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这些建筑在建筑意义上来说也许是死的;
但对于这里的人们,乃至所有中国人来说,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把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与时俱进地融合在一起,以全球化的视野去追求孔夫子“君子不器”的理念,也许是我们今天了解这条胡同最大的感悟吧。

这是一条在历史上留下过深刻注脚的胡
同,它现在仍然因为一些著名地点而声名显赫。文丞相祠、府学旧址、府学胡同小学……这些古老的园林、建筑依然以它绰约的风姿,向人们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仿佛诉说着尘封的往事。府学胡同36号,是一处值得人们流连驻足的地方。早年间,曾经有一位花容月貌的美人,在这雕廊画柱,曲径通幽的园内,演绎了一场扑朔迷离、悲壮哀婉的人生大戏。
这里据说就是天春园的旧址,相传是崇祯皇帝的家眷,田贵妃的娘家。据说吴三桂和陈圆圆就是在这儿相识的。话说田贵妃的父亲田畹,年老力衰,却有一位花容月貌、气质不凡、精通琴棋书画的爱妾,就是陈圆圆。这陈圆圆,原为苏州名妓。《虞初新志》赞美她“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一天,年轻气盛、手握重兵的总兵大人吴三桂,在田畹府上偶遇艳若桃李、美若天仙的陈圆圆,顿时被她的美貌所打动,成为了她的裙下之臣。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时,田畹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平安,犹豫再三,还是忍痛割爱,把圆圆送给吴三桂为妾。于是,一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着时光的流逝,几百年间,天春园几度易主。如今的天春园变成了北京市文物局的所在地,它从旧时代骄奢淫逸的私家园林,变成了今天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地方。如果说,那些古迹和石碑能让我们探寻到许多历史的陈迹,那么这个卖金鱼店的小店,就可以让我们感受这条胡同的变迁,府学胡同在我们眼中,已不仅仅是一处名胜古迹,而它更像是一支永不停歇的画笔,时时刻刻描绘着京城百姓越过越美的幸福生活。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生活也愈加丰富,连起名字都有了专门的地方,这小小的正名庐里,前来起名的人络绎不绝,其实大伙找正名炉来起名,就是冲它身居府学胡同,冲着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在这样一条600多米长,拥有许多国家级“大文物”的胡同里,一家家平凡的老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胡同里面的人们,过着匆忙而丰富的生活,而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浸染着每一个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