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德玛出生在西北边疆内蒙古额济纳旗。她的家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谁都知道,草原上的民族喜欢歌声。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就像再清香的奶茶中没有了牛奶。

德德玛的父亲特别喜欢唱歌。在大草原上骑马的时候,和朋友喝酒的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唱上两句。尤其是喝酒的时候,只要喝一点酒就歌声不断,一首接一首地唱。父亲是越唱越高兴,听得小德德玛是越来越兴奋,结果全家都不能睡觉。而德德玛的母亲也有着非常磁性的嗓音,德德玛浑厚的嗓音完全是妈妈的翻版。而且妈妈的模仿能力也全部遗传给了德德玛,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妈妈都可以在客人走了以后惟妙惟肖的学着客人的声音、形态。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德德玛就慢慢开始模仿大人唱歌。

父亲原来在旗里面当干部,每月才回来一次,为了女儿,父亲总是学会一两首民歌等回家的时候教德德玛。小德德玛在这样的环境下,唱歌跳舞都是小朋友里面最活跃,也是最棒的。但是在音乐方面肯定能得五分的德德玛语文数学就只能勉强得个三分,刚刚及格。十三岁的时候,德德玛当时的班主任就建议德德玛到乌鲁木齐去学习,“我觉得你是属于乌兰木齐的人才,再继续学数学语文是永远提高不了了。”
这样,德德玛就踏上了去乌鲁木齐的路。因为自己的过人天赋,虽然语文数学的成绩并不好但仍然没有考试就被破格录取了。之后在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培训班汇报演出上,因为知道有乌兰夫同志观看,所以学校特别安排了一些革命歌曲,其中就安排德德玛演唱蒙语版的《洪湖水浪打浪》。当时只有13岁的德德玛,还不能理解这首革命歌曲的真正含义,只是跟着原唱摹仿学习,然后就登台给领导演唱了。大概是头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演出,而且又有很重要的领导来,小小年纪的德德玛紧张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过仍然尽量镇定的上台完成了演出。演出结束后,乌兰夫同志上台和全体演员握手问候,看见一群演员中那个唱《洪湖水浪打浪》个子小小的女孩子,就走过去问她“小姑娘今年多大了?”“十三。”

德德玛刚才怯场的感觉过去了,回答得大大方方。乌兰夫同志一看,这小姑娘很有大将之风,唱得又不错,就格外夸奖了两句。这样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就让人安排把德德玛送到了内蒙古艺校办的一个声乐研究班。不太清楚情况的德德玛,一到研究班有点傻眼了,研究班的成员都是成年的艺术家,而且当时班里还有一个唯一一个蒙古族歌唱家获得1958年十届青年联欢节金奖的长调皇后,年龄最小的自己能和他们一起学吗?要是跟不上怎么办?和他们相处得不好怎么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