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进入楼兰的第三天,上午10点左右随队的司机师傅们开始扎帐篷,让我感到有些安慰的是,我们的帐篷车和拉设备的曼卡车都来了。即使此时我还不知道车上的设备是不是完好无损,但起码它们已经摆在了我的面前。

我们的驻地距离楼兰遗址有大约1公里的距离,佛塔和三间房就近在眼前,我忽然产生了一种走进了历史的感觉,那沉甸甸的千年沧桑强烈的震撼了我。我想起在北京时曾编了一段楼兰风情的片段,如果这次回去再重新编辑定会增加更多的厚重感。据考证,楼兰的先民在1000多年前是靠畜牧和捕鱼为生,楼兰古城有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面积,就坐落在当年的罗布泊湖畔,我们拍摄所占据的位置,就在当年罗布泊的湖水之中。

拍完一段镜头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从曼卡车上卸下来的50多箱设备,这些箱子最大的有400-500斤,最小的也有几十斤。整个罗布泊地区都是无人区,脚下都是非常松软的土地,别说抬箱子,就连徒步行走都像踩到了棉花。就在我和姚远、王锦看着这50多个大箱子一筹莫展时,楚小义已带着所有的摄像和技术人员,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搬箱运动,这一搬就足足花费了3、4个小时。

在开展搬箱运动的同时,另一组同事正在调试各种设备,试着用卫星信号和北京方面进行连线。晚上将近9点时,江洁红副总编到达了我们的驻地,她一进帐篷就马上召开了直播协调会,在征得她和北京方面齐建新主任的同意后,一切都按照我的预案执行。
虽然我之前对设备、路程等方面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种种预案,但是几个部门的专家的临时缺席,还是让我始料不及的。都说救场如救火,我只能放弃一部分原先的思路,临时邀请若羌县县委书记张亚平和文管所所长郭高潮进行专访……当我修改好录制文案的结构和内容时,早已是午夜时分,身边的同事也是鼾声渐起。我拖着又渴又饿的身子,裹起羽绒服一头钻进了睡袋,瞬间就进入与周公聊天的状态里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