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50

标签:
文化 |
大栅栏1
可是,您如果这么念,老北京一听,就知道您一准儿是个外乡人,因为北京人都读“dashilan”,后边还要加上个字正腔圆的儿化音,那才叫一个地道。其实,大栅栏街的本名不是这个,在《明北京城图》上这条胡同叫廊房四条。廊房四条又怎么就变成了大栅栏呢?这得从明孝宗弘治元年、也就是1488年说起。
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在当时是老北京出了名的繁华商业街。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五,去大栅栏逛花灯是轰动北京城的活动。当时有一首《大栅栏逛灯歌》这样描述:“大栅栏逛花灯,冰灯纱灯分外明。人群拥来又拥去,只见人头在摆动。”这幅清朝中期绘制的画卷,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大栅栏商业区的兴旺与繁华,店铺中的货物、交易者的表情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仿佛当年的大栅栏就在我们的眼前。
由于当时街面上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又都是木结构的,大火迅速向四周蔓延。这场大火烧了一天一夜,烧毁了大栅栏周边十几条街四千多家店铺。几年后,大栅栏街上的各家店铺经过恢复和重建,大多又重新开业了。不久,在前门东西两侧又分别修建了京奉火车站和京汉火车站,前门地区成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大栅栏街这才渐渐地恢复了元气,往日的繁华和喧嚣又重新回到了这条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