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成也主持人,败也主持人
谈话节目大多要有一个好的主持人,这个好是什么标准呢,主持人机灵,应变能力强,口才好,知识面广有阅历,最重要的是听话。这样栏目的编导就可以优哉游哉,只要把选题找来,交给主持人,主持人想到哪说到哪,说好了,这期节目就有了,说的不好,也能依靠主持人的知名度,让节目有一定的收视。
成也“统一”,败也“统一”
不知是出于成本需要,还是出于便于观众收看,统一形象的需要,很多同档的谈话节目,形式完全相同,每天播出的节目布景完全一样,只是主持人和嘉宾不一样,所以看节目有看重播的感觉。
成也名人,败也名人
一个栏目做名人内容相对容易,一档栏目都做名人就比较难了,做一期名人内容容易,但要期期做名人内容更难,但是制作者往往会依赖名人效应来拉高收视率,以减轻或者是摆脱自己创作的难度,但是这样往往事与愿违,还是被名人牵着鼻子走,想到哪说到哪,说道最后不知说到哪去了。
这种依赖最大的害处就是,忽略媒体责任,制作者把业绩的产生,完全寄希望于客观,自己该进行的精到的节目设计和内容铺排,没有进行,或者是做的不够,本来期望收视率挺高的节目,也会出现滑铁卢,久而久之,嘉宾也不愿意来这样的栏目了,这可能就是名人访谈节目自生自灭的原因吧。
谈话节目要火,得依赖智慧而非形式的不断变化
成功的主持人不是孤立的,他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创作团队的支撑,有非常凝练的背景资料,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进程的策划,主持人是在这个雄厚的基础上,对导演的意图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而非想到哪说到哪。
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只能使观众产生短暂的新鲜感,而内容是让观众忠诚的关键,我们所需要做的并不是不断的改变形式,而是在一种形式中加入最有效的内容,所以说质量才是我们的生命,这个质量不是轻易获得的,是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看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才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也才是节目的生命。
任何一种创意都是来源于社会存在和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策划,故事的铺排,都是要把一个吸引人的故事,通过一个一个的悬念,链接起来,让他给倾听者足够的理由,必须听!这种把人们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过程,就是在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表现人们并不熟悉的某种心理和情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人眼前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
不经历风雨,就别想见到彩虹。形式只能让观众新鲜几天。智慧引发的创新才能不断的给人故事、信息和观点,形式上越简单,智慧含量就越高。因为它已经不依赖形式了,必须依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