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后的奇怪之处与合理之处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易中天的《中华史》讲到杨广在推行政策上的急进与好大喜功,以及萧后的跟前跟后却从不规劝,由着他任性,直到一败涂地。易中天觉得这十分奇怪,那么有魅力的萧后这样的行为是不贤的,是不象个好妻子的,可她后来的结局却很好,谁也不会因杨广而杀她,为什么呢?
我只能说:杨广的好大喜功与他的经历,使他急于在他活着的时候,成为了不起的帝王,以向人们昭示他的厉害。所以他完全不顾后果,就只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开大运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建宫殿等大手笔,好证明他是继承他父亲遗志的好儿子。事实说明,他的这些功绩后来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影响很大,是开创了先河。
但他这样急进的结果是视人民如草芥。因此成了秦二世一样的隋二世。但他比秦二世好,就是他做的事其实是可以比美秦皇的,他惟一象秦二世一样的,是守不住他父亲的江山,把自己的英明也给断送了。虽创造了不世奇功,而偏偏使父亲的江山不能千秋万代。
事实上他后来也应该是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的,所以他常摸着自己的脖子跟萧后说:不知是谁来取我的脑袋。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生之年,就完成了他父亲想做的事情。也完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会去做的事情。至于征高丽,也是必须的,但他不懂兵,结果由唐几代来完成,武则天最后完成了他这个愿望。
一代代的王朝在看待事物上,眼光与追求是有共同的趋势的,成王败寇。易中天说,假如他不要这么急进,不要同时铺排所有的事情不顾后果,让人们有喘息的机会,可能就没有李唐的事了,隋就不会短命。
萧后一定是劝不住他的这野心,所以才任之由之,只是默默地跟在他的身边,看他为志向而疯狂。后来那些人还保留了她的待遇,不杀她,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心里都知道杨广这些铺排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只是奈不住视民如草芥,急功近利的压力,谁愿意被这样高压过日子呢,谁又能放得下名留青史身登帝位的荣耀呢。
萧后的魅力也就在于知不可为而为,懂得杨广的一切用意,淡然以相守支持,与他相濡以沫。她或者懂得,完成了这些大事,是能利千秋的。因此获得杨广还有其他所逢的不忍杀之与尊重。李世民据说也深深地被她的魅力吸引,也许,这些大事的作用还有她的潜移默化存在,她和杨广一样看到了这些大事的意义。既然君为此而不惜一切,妾也当舍命相依。而杨广的性格也决定了他是这样的结果,任性。史上那些光辉而没有好结果的,都是任性的性格,都带着点孩子气。如项羽。如韩信。
总有些历史人物与时段,就是在转承开合间起作用的,它们注定无法长久,只能是昙花一现。但任是如此,也足以光耀千秋。
由之我们再来观世界上有些有野心与大志的国家,做的事却是遗害千秋的。纵然其有闪光点,千百年后,人们不会赞赏,大约更多是诟骂。比如日本。小小岛国,反攻大陆,事败后又急于翻身,无奈还是被大国压制,而后又在不利的条件下建了核电站,最终核泄漏不可收拾。欲望越大,错越大,一环扣一环的,还真不如那些安分守已的。一招错,步步错,也不知它还会错多久。
有些事,我们是劝不住的。那就只能看它自然产生结果了。因为萧后看到杨广做这些事的意义,所以她才不阻止,那是利于后世的。若是不利于后世,她也许就会大义灭亲阻止杨广做事了。萧后对杨广,大约就是这样的。杨广醒悟时问她项上人头不知谁取之的时候,她一定是内心苦笑,而眼光温柔的……可以想见,她的平静是经过多少失望与深思熟虑后,才获得的。好象她死后李世民是按照她的要求把她和杨广合葬了的,在死后的那个世界,她依然与他不离不弃。
做事,要做有利于千秋万代的,那样,再多的不满里,也还会有敬意,哪象小日本,猥琐得让人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