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间的通崭--《山海情》观后感
| 分类: 影视书评 |
我把《山海情》看完了。二十三集,看着满足又舒服。算是填补了我对扶贫真实情况认知的不足。只是看到张树成书记车祸去逝,忍不住掉眼泪。想着为什么好人总不长命。总有些认真干事的,夭折于中道。本应好人吉人天相,逢凶化吉,现实与剧本中,却常常是戏里有的,现实里也不少。如果天有知,应该让好人长命,坏人难以祸千年。现实总显得颠倒了,我有时真不懂天心是何意思,这不是给不想干事的人借口明哲保身不干事吗?而张树成书记是毛遂自荐来继续为他曾经推着搡着走出山的人们继续努力的,他把自己最后的热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了。他活着多么有意义。而那些聪明而无良的做事虚与委蛇的人,肯定会说他是个傻瓜。
一代代人,就这么推啊助啊地,跋涉在脱贫路上,一个个问题地解决。只有真走入贫困中的人,才真正懂得,脱贫的重要性。故事的结尾,孩子们的不告而别返乡去看父辈们曾经的贫困家园,带动了他们的父辈不忘本,也回去看看如今从荒园变了绿地的家乡,呼应着剧本开始,父辈们对山外的向往。只有勇于走出去,勇于创新,才有可能改变面貌。但走出去了,也不要忘了走回来看看,也只有不忘本,你才能把一代代的美好传承下去。
得福动员全村搬迁的时候,太爷与父亲一时间舍不得根,得福讲的那番话也让人遐想:走出去就是这么来的。太贫了,医疗条件都不足。找到了这个关键点,太爷也就想通了。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百家宴,让人看到家家户户邻里间的情谊,小家和大家,一个个的家相套着,就成了一个社会的大集体,大家铺桥的铺桥,搭路的搭路。各尽所能,最后,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且,收获了成就。从贫困,到光鲜体面。三十年,多么不容易。
昨儿看到讲大同与小康。大同是大道,小康是中道。我们奔赴在中道中,向往着大道。向这些真抓实干,真心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人敬礼。昨儿也看到了一个新词:献礼剧。这是献给那些千千万万真心为扶贫脱贫奉献过的好人优秀的人们的,也是献给象无私奉献的凌教授与张树成书记这样的领导推动者的。相信,全民奔小康的幸福画面中,也有他们的笑脸。
有些现实,因为没有理想境界,让人因其渣滓浮现而倍感失落与焦躁,它们如浮尘,在世上蒙蔽着人们的心与眼,使人们表现出来的不是爱,而是恨。但当我们找到了理想境界,并为此坚持不懈,再苦,也有甘甜。这也是凌教授与得宝,水花们,能在种双胞菇的臭味里甘之如饴的原因。当你的生命,不仅止是为了自己,你才能一次次走过生命的坎坷,而依然乐观快乐。相反,当生命只剩下自己,剩下自私,那就是牛角尖里的蚱蜢,只能在那小天地中自鸣得意或自哭自笑,而实际上,还是鄙陋。所以我们鼓励奉献。爱出爱返,达人达已。象陈副县长,吴县长,杨书记,他们都在其中扮演了桥梁的作用。世上有多少通崭,就有多少快乐。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只钻在旧有的世界里,封闭了自己,走不出来,就注定只有贫苦。为什么我们这么爱铺桥搭路,为什么要建扬水站,因为那是把上善的水引进来的一个通渠。我们有的人,活成了上善的水,活成了四通八达的路与桥,活成了一个个的扬水站,多么有意义。不虚此生来过。尽管,作用有大小。再小也是力量。当所有的点点滴滴汇聚,石头也可以穿了,何况是生存的本真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的知常。而知常,是一种大气的懂得,也因这懂得,才象能治水的能人,让九州从此平定,从此走出灾难与贫瘠,走向富裕与繁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