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
(2020-12-04 11:30:05)|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因看易中天的中华史,而去翻看了史记十二本纪的周本纪,周朝八百年天下,分东西周,西周出成康,共和等治世,而东周基本已是乱世,源于褒姒乱周后,东迁而王室微,微在于王室总在内斗,或者因为王室内斗,诸候间也出现争权夺利,王室斗,诸候内部与彼此之间也斗,结果就是东周没有出过一任贤王,基本就是在走马灯似地换王,因此才有春秋七霸起而最后归于秦。宜臼立东周拖了条长长的尾巴,秦国成收拾尾巴者。
周之衰始于堵塞言论之厉王,因为厉王一改先人仁厚之风,用好利的荣夷公,在取利上贪婪奢侈无度,横征暴敛,周人都很反感,声讨于他,厉王就让人监督言论,不让说自己坏话,不让有反对之声,一时有所收效,终非长远,召公(应是袭召公位的后人召公)有一番关于天子治政的言论很精彩,摘之:这是人为设障碍,防民之口,比防水还要可怕,水堵塞久了,一旦崩溃,伤人就会很多,不让民说话,积怨久了,与水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水要用疏导的方式,才不会变成洪水,对民要使他们有发泄喜怒哀乐的机会,这样他们有什么都说出来,就不会积久成伤。所以天子要善于听取各方的话语,使公卿能够排队献策抒志,使盲人乐于高歌献曲,使记史者敢于献书,使师者愿意献出箴言,看不见的人敢于献赋歌颂,愚昧的人也敢于表达意愿,这样一来,百工就能改正错误,老百姓就能够交相传达心意畅所欲言,近臣也就能够尽到规矩职责,亲戚们也能够在大家的言论下察觉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那些文盲和有知识的史者也就都能受到教诲而纠正行为,老人和孩子也能自我修习,而王者综合这些,加以斟酌选择,做出集中取舍,就现英明。
如果厉王能从这番言语中获知慎独接受大众言论监察,而不是自己去监督言论,不让人民用言论互相监督纠正,独断专行,那么西周当不至于亡于幽王,是一王走错一步,后面要再修正,就难了,需要大才,可是一代终不如一代,到东周,如水泻汪洋,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没有其他诸候也在争霸,残喘的东周,恐怕延续不了那么多年,就会灭了。春秋七霸竞赛,终于出了个秦始皇,可悲是用人不当(厉王除本人臭外,也是用人不当,两不当致西周衰微),后续无人,只有十几年江山,就被霸王攻入,而终于秦亡。可见用人真是很重要。成康都能用人,所以天下太平。
想想周之立国,以仁厚的道德为基,讲究以人为本,到厉王,开始不讲仁厚之德,不再重人而重利,后来的东周更是动不动就动武,王室与诸候内部都是兄弟阋墙,其心已不专志于民生,而是专志于继位夺权,真是应了文王拖车定江山,前头力气大精力旺,后头只是残喘,努力想要多走几步而已!
历来不重民生只重权利的,都走不远,民生为基。民生做好了,利自来,这才是活水源头。以此祝贺我们的国家重民生,活水源头生生不息。
前一篇:五律。咏一苇兮园中之山胡豆
后一篇:观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