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尧舜
(2020-11-24 11:02:36)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易中天写到射日的后弈是尧舜时同时期的人物,十日并出,十日其实代表的是当时各个并不怎么听从尧的部落首领,弈作为英雄少年,勇于担当射杀了九日,剩一日,也即禹。但易中天对尧舜的品行是质疑的,认为他们并不如黄帝,因为没有宽大的厚道,容下这些“日”,而是逐四凶,杀异已。他对舜的质疑更甚,认为老实巴交的他没什么出色的品行,倒是杀起人来穷凶极恶,没有容人量。但必须看到,黄帝时出现的英雄是蚩尤,一个赫赫有名的战神,因为他的实力与应该不差的英雄品性,他死后,九黎族还是得到黄帝的重用,成为黄帝时期的先锋。就是吃铁兽的熊猫,也得以保全成为我们的国宝。而尧舜时期群恶并起,十日并出和洪水滔天就说明当时的生存环境之难,非常时期不用重药重典是不行的,被逐的三苗,穷奇,梼杌和饕餮应该都是品行较差的,如果没有行非常之功,一举统一,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夏启。舜背下恶名,却为夏朝奠定了基础,桥一般的人物。桥一般的宿命。承尧之上,帮尧定基,启夏朝之下,为夏朝定础,而自己最后却凄凉而逝,真不知易中天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偏见。尧舜所处时期毕竟与黄帝不同。黄帝所逢的炎帝与蚩尤也与十日并出的时期不同,制度更不同,时势造人,不可过偏。尧舜,是制度下的产物,也说明确实是有一定的德行,才能得位,不可因为《诗经》没提到他们,就认为完全是后人粉饰之人物。《诗经》是讲周朝的,不是讲尧舜时代的。这是两个带着点屈已的领导人,因为统一和开辟而美好。也应该永远美好下去。
再说,舜容下了鲧的儿子禹,并设定他为禅让对象。如果照易中天先生的人性本恶论,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与其子后来的不禅让,更说明他们才有问题吧。当然,也可以说,禅让是一种美好的追求,而人性的自私注定它的生存之难。权力过渡,确实需要双方都很美好,而不是单方面的愿望。而人性是不完美的。我更愿意相信,舜最后是能理解禅让之难的,就是在找接班人考察接班人品行上,也是一种长期的双方磨合,本性老实的他最后凄凉病逝,成全了禹,禹自然也能理解这种禅让的权力过渡之难,只不过禹还在装,所以最后启撕下假面具,独大下去。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期望的接班人是难的。世事就是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