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到斑--顺其自然的过程性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很多事情,其实从一点就可以看到一斑,只是我们常常自欺欺人,以为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就可以起些作用。然则,当你独力的时候,常常是会发现,最后,众力下,一切自化。不管这件事是对是错,众力是自化的根本。独力的强矫常常失败。所以一切事情想做成,在开头的时候,就得做得十分周全和好,做得不好,开头只是你少数人的提议与坚持,最终事情会随着多数人的想法去变化。
万物自化,一个万字代表一切。
想通了这个,无可奈何的感觉虽然还是存在着,但也能心平气和些了。万事开头难啊,人心又这般复杂。由是想到,所谓天意,或者就是人心怎么想,怎么变化的结果。人的复杂性,决定历史的种种转折。而当我们的思维有了某种惯性难以打破时,历史就产生了不断地循环与复制。能打破常规,创新的,真是太少了,因为缺乏这样的土壤,就算有,因为太过不一样,常常会被当成杂草掐掉。但我们的中华惯性,仿佛又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你无法说清楚。然则,它就是这样一路沿续下来了,直到现在,我们的文明还存在。
没有灭绝,要感谢前人先圣,为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文化系统。我们的骨血里自带的已经深深铬印的文化系统。曾经,它也被刻意地学习西方而冲击打乱过,然而我们还是兼收并蓄了。
过去的我喜欢强矫,以为凭自己一已之力,总还是可以起些作用。相信也是可以起些作用。只是最终它怎么走,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实现的,它是要众力来成全的,如果没有众力来成全,它就必然对我形成反噬。所以,管理者依然是需要,依然是应该去宏观,去调控,去当拨乱反正处拨乱反正。虽然我们对走向的时有所偏时有波折感觉到无奈,虽然我们对人心的不够齐整感到无奈,但我们终可以心平气和地,让自己保有一种正向的定力。一边走,一边叹息,一边叹息,一边还是做好自己。
由是我也明白,习惯于独自的我,能做的也只有这样了。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然后一切付与自然。其实应该很多人也知道,并且看清的,他们也早早的不强求,只是顺着自然。只是可能我们常常软弱,在必须坚持的时候却松懈了,在必须拨正的时候却放任了,疏于管理,于是,失败也就自然而然了。
自然而然是会在我们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两种可能的,自然而然的向好,和自然而然的向坏,就看我们在过程中怎么做,怎么把握。静澄是多么难能可贵。但,生命如是。凡事不管好坏,由来渐矣。
生命不是枯禅,不是坐在这里冥想打坐就可以让生安乐。生命常常互相干扰。生命力常常想做点什么。当生命什么都不想做,只是打坐,只是冥想……是与人无尤,但一生这样过,又觉得白来,何况你冥想是为了剔除心念,是为了清净。到底快乐平静否,有温度否,谁知道。
还是真实地活着吧。我们不可能完美无缺,那就接受自己的能与不能,对与不对,饱满自己的生之旅。量力而行,直到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拿起”和“放下”。
道德经有云:治人事天,莫若啬(爱惜)。夫唯啬,是谓早服(早准备)。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根本),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前一篇:七律。禁食野味须防
后一篇:七律。观陌上不知名蝶瓣黄花有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