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迷
(2020-02-09 07:47:29)分类: 散文随笔 |
我不想过分迷信什么。我想我更会听从自己的心。心为我抉择最让我觉得正确的,能心安的方式。
那些过分的知识,有时觉得看似智慧,不经心的沉淀,便是不符合于我的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知识适合了自己的世界,就成智慧,如果不适合,硬套进来,自成愚蠢。
所以,也许吹毛求疵者对你是一种期望与“爱”,你听着也就听着,会因自己的世界与心,做出符合自己的实际的判断。
这也是换位思考与推已及人的必要性。没有这两种,没有心的体悟,你永远无法正确地综观这个世界,进而观照自己。
洞澈不是一句空话,是观已又观人,与知已知彼的兵家政策是一样的。智慧都来自于这些。善智因这样的综观,而更有利于世界的圆满。恶智却很可能更多地观照自己,而行损人之事。那最终就是天平的不平衡,因此最后便成了无智。
我因此不会过分迷信什么,也不会去囿于什么。古人所谓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君子不器等等没有画地为牢的固执与呆板的方式,真能用起来,真会是受用无穷。何况一个“变”字,贯穿了古今的人生。当然,这其中也有主旨。仿佛树干一样。它因为吸取广博大地与天空精气,而旺盛……
一切生命的葳蕤都不是单一的。它充满了丰富多彩与神奇。有的显明,有的微观难见,显得神秘……但它们在确实存在着。当你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时……
故而表面的东西,便不可以尽信了。
孩子为什么比大人的学习能力强。因为专注,因为那双睁大的眼睛通着心灵,专注地,透视着它所承载的一切天地人的能量,因此它简单如如草木茁壮。
定型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因为很可能是生命的瓶颈,固化成一个形态,当它看起来不够有价值时,于是它有可能被打碎。
浑沌为何能活,因为它还没成形。但可怕的时,因为没成形,它吸引了忽和那个啥来想把它塑造。它们塑造了浑沌的七窍,浑沌于是死了,为什么死了,那两个人是失败的塑造者,没有根据浑沌的形态来尊重它,强矫,于是它死了。
这也说明,有主见不任人乱塑是多么的重要。浑沌太尊重两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就被害死了。这说明什么呢,也是一种不要迷信,要达观,要有主见,要能根据自己的体裁自塑和结合环境塑造的智慧。它进一步阐释,什么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
我与自然和谐着。吸纳着天地精华。我是什么样的?有一个主灵魂,而外形千变万化,充满了诗意,也许高雅,也许泼辣,也许粗糙,也许精致,随环境变化成各种不会固化的形状……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我的人生我塑造,有缘来见,随喜。学习你的适宜与我的,剔除你的不适宜我的,象天地间的一股气息,绵绵……
就这么存在着!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