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易思活
|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有时挺不喜欢传统的,太重,也太陋,太过于想被人称赞,也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与评价,这是自寻死路,不给自己有任何变易调整的机会,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因此,有的人宁可活得低调寒伧,也不敢在人前亮丽光鲜,为了求得一个朴素的名声,如此这般看似不在乎虚华,却又孜孜于别人的美誉。这也就是有点伪的君子,倒比不顾一切只想高调光鲜的虚荣者还让人觉得不好。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衣着寒伧的人,其实和一个过分花枝招展的人是一样的,人们都看不起。只有恰到好处的得体,才是合于自然的,让人觉得舒服的。
近来常想这些关于度的问题,因此想到为何《周易》要用一个”易“字,易,容易,也是变化,变易,改变的意思,所以,易其实也是不易。不容易,常变,是为了善始善终的”元享利贞“的不变。
度,也关乎易。治国如烹小鲜,也在度,也在易。小心翼翼,就是把一切拿捏到恰到好处,得体,使它始终朝着正确的光向而去。而拿捏就在于是否掌握变化的每个细节与规律。这需要用心,也不是人们所说的认真,而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有些认真,是给人看的,就象那些为了在乎别人的评价而产生的虚荣的故意寒伧或花枝招展一样。而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形式上的认真,我们要真的用心,真的治国如烹小鲜,注意度,注意变化,道法自然,而自然是变亦不变的,它有它的规律,有它规律产生出的表征与内相,好比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哪里有病,哪里健康,它全都会产生出属于它的那些症状,你切中了就知道自然它这个时候会是怎样地去变化,你切错了,也只会有害自然因而害到自己。
良相良医难求,因为难求,更不可自大,更要小心翼翼地来掌握度数与变化,什么时候该这样,什么时候该那样。这不是那些只会开冲锋炮或者只会混水摸鱼的半吊可懂的,所以真正的谦虚,不是做个样子给人看的,而是始终虚怀若谷,懂得尊重一切知识,能知道学海无边,一直在学海中徜徉的,因为他们知道,人相对于自然与宇宙来说,是渺小的,也因此,才能不断地成长起来,苦心孤诣地去改变平庸与愚昧带来的种种伤害。
我们不是夜郎,我们不自大。我们可以有点骄傲,因为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成长,在思考。从老迈变化出新生,又从新生成长为壮年,在此壮年,还能思远……还能想着不僵化的”易“,这般的传统才是美的。而摆个样子做给人看的,是重的,陋的,最后会自捆枷锁的。
永远保持生生不息,不让水死,而让它成活!而活从来都不是会早烂的牙齿,总有一些不僵的柔,好比不烂的舌头,又好比那个仁字,那个德字,那个厚字,那个有度的宽字,当它们到一定的度,又需要些刚了,些把万物当成刍狗的无情了,它,就是这样变化的,带着水性的柔,也带着三寸不烂舌的哲理,就这样”活“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