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农业与现代科技想到的

(2018-09-26 14:58:13)
分类: 下乡感事

  万亩良田的壮观景象显示了现代农业的让人振奋,同时也让人想到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在我们濠江,要看到这样的景象,应该是困难的。就算各个村居还保留了一些涉农的田地和农民,能连成一片来规划成大田庄的,毕竟也不是一朝一夕和实具胚形的。这之前,还要解决人们从过去的突飞猛进的搞房地产,金融,公司,股市等的来快钱的思想定性。你现在去问年轻人,愿不愿意种田,肯定一副鄙夷的模样,谁愿意又累又苦地赚钱!就是老人家,一边听着你的问一边微笑一边淡淡地说:年轻人都不愿意耕田了,都出外打工去了,就剩我们这些老人没事耕耕田打发下日子。中国始终还是以入仕入商为荣耀,耕读传家者徒具社会底层模样。长辈们虽然读了些诗书,喜欢了陶渊明,真到自己的子孙想着要归田,肯定一副你真没出息,给我丢脸的模样!

  这思想观念的改变还在其一。其二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仿佛不单是大农业的问题,还要有机械,有技术,有科技人员,这也需要资金,所以,这也是一个过程。首先要先考察下本地的农田是否能搞成大动作,如果不能,小村几百亩内的利用科技兴农是否也可行?其次,引进科技兴农人才,这个好象在跟黑龙江配对后就是比较轻便的一件事了;再次,大科技兴现代农业,是否老弱妇孺也可以轻便做到,只要掌握了技术,机械,还是只能靠科技农业人才?若这样,需不需要原农民的帮工?又次,如果不需要很多人动工的话,各村已确权了的田地人们愿意给去耕吗?耕了后的效益怎么分配才合理,是否以各村出的田地各家的确权比例来做最后的集体经济分配?是否能皆大欢喜?再者,这对于脱贫的防止返贫,是否也是一种好的方式,比如古代,就有政府官员种田种菜以资贫困与孤寡者的惠民方式,他们种了菜呀米呀,都免费送去给这些家庭。

  若科技兴农效益高,只须科技人才来掌握的话,倒是可以政府统筹,村与村民出地,最后按照政府提供科技,村出田地的比例来分成,村收到分成,再照各家的田地大小分配收益,而没有土地的贫困孤寡也可以通过出售劳力来获得他们的那分劳资,实在没有劳动能力的了,政府也有余钱可以保证其基本生活!

  这样想是挺美,就是做起来一大堆事,要来快钱的人们,有这耐心吗?能这样勤快吗?老农们是否也愿意融入大集体进行有组织的田地生活!

  过去的世界,房地产开发泛滥的结果是鬼城,废别墅到处都是,钱投进去等于浪费和失败。它说明了做什么事都不可以泛滥,而要有度,泛滥的东西肯定以失败告终,所以,各村居如果确实需要建房,要规划好,不要泛滥。我是不反对有需要的村居建上一两栋高层的,为什么呢,高层的高贵性会带动那片地方的日常生活变得繁华,比如就会相继出现些商铺,些超市,会有电影院,象我们海马池那出现了两栋高层,一匹配起来,那里的冷落就变得繁华了许多,所以说,一个荒凉的地方,有了一点现代化,就会变得活络起来。只要不泛滥成没人买的鬼城就好。

  如果一味靠建房子搞金融开公司来开发经济,这么泛滥的结果是华而不实,而且肯定会把所有的良田都废了,那么这些没有现代经济头脑的农民他们怎么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商业经济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开公司,搞房地产,赚大钱,所以,为这些农家想,开发他们的传统能力,使他们能赚些小钱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而不是无事可干只想得政府支助,这就是政府开要想的。

  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要高科技,一方面要开放致富,一方面你还要因地因人制宜制定有利于平凡百姓生活的策略与规划,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两手抓一样,新城与旧田的开发也要两手抓,一手现代,一手传统,结合土地管理制度,集体经济制度,实现上层与下层者的顺利合拢和谐。

  高层楼房可以根据村委大会百姓认为需要与不需要来决定盖多少层多少栋,前提是不要过分泛滥,以需要为主。而大部分人的平凡要求我们更要合理安排好田地,不使成荒田,而要使其变废为宝有效益。过去有多少的荒田呀,人们因为农业不赚钱而都纷纷想着把它们变成楼,变成可以消谴的地方。现在,我们要让它们活起来,既可以让人观赏田园风光,实现旅游的可能性,又可以凭借土地,实实在在让贫者渐富,渐富又能干得开心不返贫。这才是我们该考虑的吧。

  现代是很美好的,人们头脑灵活,渠道多多。相信只要居安思危,而又能有兼济贫者之心,努力开发我们的潜能力,达到共同小康和富裕,那么,所有的土地就都可以在这样的前提思想下,被合理规划成生机勃勃的模样,所有的人,也都可以踏踏实实过日子了吧。

  这是我的想法。不过看多了急功近利的人的嘴脸,可以想象要把自己的想法实现,还是困难重重,先投一投,看有多少人认为可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