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思(庄子人间世章节感作)
(2017-02-21 15:33:34)|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听潮人今日邀我解天道。我便想起一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总之,天之道就是自然而然地,修补,损益,象似无目的,实则又大象包含其中。故而优秀者当有担当,在这样的担当里,自然带动万物自化而至宁和有序。
有余者,过度,过剩,富余,都带着点超过了一定的水平达到了富裕的,高处了的状态。它往往因为过度,过剩,富余,而未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比如,过度了反倒生了害,或者自己行为土豪,骄奢,富而失品,或者高处不胜寒,遭了别人的眼红嫉恨,因此被人设局陷害,生活上表面上好了,实则总是曲曲折折,操不尽的心,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而另一种现象是不足。不足就是贫穷,饥饿,欠缺,愚笨,没有知识,不文明,没素质。这种状况产生的负面是苦难,饥寒交迫,思想穷困,行为土匪,做事浮躁无智,缺乏教育与修养,自私自利。
将有余和不足放一块,就肯定会出现互损的状态,富者瞧不起穷者,穷者仇富。如果不加以补充平衡的话,这种拉锯会始终将双方明的暗的残害造成对立与恐怖等等不好的行为。
这种状态要怎么来改变呢。孔子在人间世里就这样教导颜回。当你的才华高于你的管理者,想为他所用时,你得不图名利,当讲则讲,不当讲则沉默,不要强求于要你的不能起关键作用的领导者来理解你并推行你的政策。真正能推行政策的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认为是脚踏实地者才能在世上留痕。什么是脚踏实地者,就是那些只有真切地认识到羽翼丰满了,才能飞翔,不会没有翅膀却妄图要去飞那么不踏实。他一定是懂得天道的,能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去做事的,这样的人才能把事情落到实处,不会象那些只想在人群中获得一点利益的人那么囿于压力而造假,明知做不到,还要做些戏文来蒙混,做事显得虚浮不实。
而顺应自然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孔子举例了一个歌者。这个人他居住的地方干净卫生,不见一丝杂乱,显得很安静吉祥。如果说他有什么不安静的话,那是因为他坐在那里思考。他接受着外来的事物与知识,并且内化而通透,又外显于心智上,显得行为举止都能让鬼神也想来亲近他,就不要说人了。为什么他能这样呢!就是他从外到内,都在学习呀,通过学习而明白着天的道理,他不强求什么,而是自然而然地在学习里变得越来越优秀。
从这个人的身上,孔子进而推广出一个道理,万物自化。万物通过信息的互动吸收,剔除掉那些过度的,过剩的,过于有余的,并且通过这些互动吸收,把自身那些修养得不够好的补充起来,以此渐渐把不文明,贫穷,饥饿等不好的东西扫除掉,于是,世界安宁了。
但光靠这样行吗?这里面有关键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有知识的贤者,优秀者,帝王将相,如大禹,如舜,他们心怀天下,在关键处加以点拨,调度,使各方平衡而聚力,无私奉献。又如伏羲与几蘧,他们能够善始善终,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这样,平民百姓也就都可以在他们影响下,自然而然地践行天之道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生在天地间,是需要顺应自然,知道天地的规律的,你做得过分了,就得收敛些,你优秀了,就要想到我得发挥点关键,去补不足,你要是觉得我还有欠缺,有不足,那么你就要见贤思齐,努力修行,让自己也象那个歌者一样,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我们当世的很多乱象就是因为,水平差距太大,不能互相理解,不管是在财物还是在精神上,都缺乏一种共同的沟通渠道与理解渠道,无法缩短距离。这样的结果就是,想有为的,关键处蛇头鼠尾,胆力不够,起不了作用。被人使的,又囿于压力,总是向往不被使的自由,因此互相之间暗自据衡,该打扫的没能打扫,不该进行的,反倒在乱进行,始终在那拉锯,结果就是一事无成,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而事态永远那样,极少改变,甚乎越来越糟糕。
天道就是这样,需要你当发力时就发力,而且力道要恰到好处,当惩办时就惩办,只为补不足。都好好自修。不是天天想着无理打击别人,只突出一个自己,为自己谋。这里的损与补不是互相倾轧伤害,而是敛下彼此的过分或者过度,过剩,补齐不足,是向好的,是宽广的,他不是狭隘的只图自身舒服。天道要是只图自身,怕是无有宇宙,也无有万物,更无人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