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启智达道--读〈孟子〉感记
(2016-12-05 15:30:16)|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今日读〈孟子〉,看到了四端之仁义礼智。
所谓仁义礼智,就是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腐败的社会则无此四心。想起了清朝郑板桥书“难得糊涂”以来,于明辨四德上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了。郑板桥是因清朝官场风气而百感交集,才书下这“难得糊涂”四字,但他也感慨要由聪明转入糊涂是很难的,于他,明辨已成固式,他没办法改变自己。他应是吃够了官场腐败的苦,才一时有感写下这句,却被明哲保身的官场聪明人奉为圭臬。当然,这也说明在当时的清朝,已是一派糊涂之像了。要不他也不会这样说。
这一遗毒就到如今。
其实,圣贤一向对我们的教导,是讲究明辨的,他们不讲究糊涂。他们认为当为则为,明知不可为还得为,讲究大勇大智。不是后人所讲的,要明哲保身。明哲保身,是无能者的无可奈何,也是官场老好人的保身符,更是走向腐败的前身,他们因为没有担当没有敢于为天下的大勇之心而必定走来平庸与腐败。
孟子把恻隐之心称为仁,羞恶之心称为义,辞让之心称为礼,是非之心称为智。这四者又合名为四端。为何称“端”?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句话怎么解释?就是说凡是只要你自身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的,知识(智慧)就都能得到扩充了,知识与智慧会好象火一样开始燃烧起来,又会好象泉水一样开始显出充沛。如果能够做到这四端把知识扩充起来,他们的能力也就可以安定四海天下。但如果不能使自己有这四种品德,知识(智慧)得不到扩充,就连侍奉父母都不可能(不能孝养父母)。这是一切智慧达道的引领者,可以说是智慧与知识的四大天王,会在山门前把你迎入大雄宝殿。
只可惜今人多弃之,而只讲难得糊涂,讲聪明,讲乡愿,讲含混的人情。因此就都一叶障目,做尽伤害自己和后代子孙的事。也正因此,今人多感慨孝子少。
只有仁者才能行孝,只有义者才能兄友弟爱,只有礼者才是谦谦君子不强取豪夺,只有智者,才知道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只有明辨了,你才能带领大家,走入光明的正道。
什么都含混到最后就是雾霾,什么都看不清,大家都懵懂,最后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并且还同时葬送了子孙的福,终日还得戴着口罩,虚伪做人。
古人真厉害。圣贤真厉害。巨目煌煌,早洞察了没有明辨与仁义礼智,就不会有四海之安,就不会有孝子,就生而要忧生忧死,仿佛愚昧落后。
开卷有益。凡事思索,看清还是必须。与人相处,小枝小节可以装糊涂,大度不计较,于大是大非上,千万择仁处。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有智!正是说得这个道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