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析义五
(2013-11-15 11:48:20)
标签:
情感 |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
69.
老子第六十九章:统帅军队,有一种说法:面对战与不战,我不敢操主动,我会象个客人一样,小心谨慎,最好避免不战,当我占了主导地位了,我也不敢过分威逼别人,而是反倒往后退,收敛一下自己。这就叫做走一条看不出你要怎么走的路,挥舞一双让人看不见却又能显你威仪的臂,操控一群看不见的兵,正因这样的用奇,你才无敌!最大的祸是轻视你的敌人,你要是轻视你的敌人,你就会失去控制他们的珍宝。所以,两军相战,看起来好象不那么张扬骄狂的那一军,一定会胜。小心谨慎持重的态度,体现的正是静为躁主,重为轻君这句话。不轻举妄动,持重有度,才能掌握全局。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
老子第七十章:我说的话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去做,但是天下人没有谁能理解,也没有谁能去践行。所有的言论都是有宗旨的,所有的事情也都是有它的主要原因的。正是因为你无法了解到我的言论宗旨,也无法理解这件事情产生的原因,所以,你才没办法理解我的思行所思所想。能理解我的真是少,能理解又能照我的想法去做的,真是难能可贵。所以,你看到的圣人,一般都是外表穿着布料很粗糙的衣服,而内里却怀着希世珍宝的。他不随便显露。知不是随便谁都能懂他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道自己还有不懂的,说明你很好;不愿去学习知识,说明你有问题了。也只有知道自己还有缺陷还不完美还很无知,你才能变得身心健康起来。圣人是不会有缺陷的,因为他总在防止自己会不健康,会有问题,所以,他会很勤敏地学习,让自己懂得做人与养生之道,因此他获得了身心的康健,能得长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
老子第七十二章:老百姓不再害怕你统治的威信,那么,就说明你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有很大的威信了。有句话叫公生威。因为你立心以公,他们就不再害怕你会伤害他们,而你自然而然地就在他们心中有了威信,他们会敬礼你。你何以能这样,因为你没有去侵占他们的住房,使他们不得安居,你也没有去阻碍他们的为生之道,使他们得以乐业。所以圣人常是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从不虚荣地去炫耀他的地位借此扬威,他知道这样做反倒得不到威信。他会显得很自爱,不会轻举妄动,他小心谨慎地统治着他的一切,因此,也就无形中自己达到了让人尊重的高贵行列,被人爱戴。所以,你要去掉那些会使你失威信的,取得民众心目中的威信,以此,你才显重。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
老子第七十三章:那些遇事勇敢到无所顾忌被毁灭,那些遇事心里畏惧不敢去做的人却得以存活。这两种状态,有的因之受益有的因之受害,也不知天地自然所厌恶的,是何缘故,竟然勇敢做事的被灭,不敢做事明哲保身的却能存活!所以圣人面对这样的状态,也是有些费思量的。天的规律是,不去争,它没有争取的迹象,但它却反倒很善于取得胜利,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天不去多说它显得沉默,但它反倒该怎么运行还是怎么运行,不会迷茫;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天不去叫唤它,它却自动来给它使唤,在它的规矩中办事。天之道是很坦然很从容的,它善于掌握万物运行的规律。可以知道,天布下的天罗地网是很大的,它表面上看好象很疏松,事实上,它从来不会失去控制。它有它的道理在。所以,上章关于勇于不敢及勇与敢所得的结果不同,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冁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
老子第七十四章:进一步阐述上章勇敢的观点:老百姓是不怕死的,你为什么要显得这么可怕这么勇于敢地利用你的职权威胁他们要他们害怕死呢?如果想让老百姓经常觉得害怕死亡,而对那不怕死的,你就把他抓住杀害他……那么,谁会有这样的勇于敢?常常想掌握杀令的人,最后是会被人杀的。所以,你代表掌握杀令的人去杀人,是代这些高明的人去死。他们躲在背后,说不敢杀,让你去代他们杀,代他们死。勇敢地去代他们伤害群众利益的人,很少有不伤手伤脚甚至于殒命的。面对不合理的,不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的,你还是不要太过勇敢的好。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
老子第七十五章:老百姓为什么饥肠辘辘,因为上交的税收太多了,他们养得了政府养不了自己,所以饥肠辘辘。老百姓为何难以治理这么不听话?因为为上者刻意地要这要那,不遵从天地自然的规律去统治,所以难治理。老百姓为什么不怕死,因为他们太想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了,所以也就变得不怕死了。所以,只有那不危害到老百姓的生机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善于善养老百姓使老百姓因他的贤德而对他产生尊重的君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
老子第七十六章:人活着的时候,肢体是柔软灵动的。人死了的时候,肢体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显得柔韧优美,灵动漂亮的,死了却成了枯黄的槁草槁木。所以,显得无比坚强的,不懂柔韧的,是取死之道。而总是显得柔柔弱弱对人没有威胁性的,倒是能够很好地生存着。所以,用兵的时候,那个兵太过强悍,一定败事,一块木头太硬,一定会被吹折。真正的强大是把自己放在低处,柔处。真正的柔弱则是貌似高高在上和强大,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很有地位很有职权就可以欺负人,你只有地位越高越谦虚,你才可以事事通行。反之,没有地位没有职权却借高明人的光彩行不利百姓之事,你就是取死的。就是想利益百姓,你也不要太过刚强,也要懂刚柔并济,否则,一样是危险的。有度知下的人生才是有智慧的人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运行的规律,不就象拉开弓箭一样吗?太高的要把它压一压,太低了要把它往上举一举,有余的要把它减损一下,欠缺的就为它补上一补,这样弓形才拉得圆美。天运行的规律,是要损耗掉那些过分的东西,以此来补足那些有缺的东西,使它们达到平衡。人类社会的规律就不一样了,是要损掉那些有缺陷的,来增益那些有余的。谁才能做到把自己有余的东西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懂得道的规律的人能做到。所以圣人做事是不会有恃无恐的,就算成功了也不会居功,他不想让自己太突出,免受损益之苦。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
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是水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谁能胜过它,它能滴水穿石,也能摧枯拉朽,更能渗入没有间隙的东西里面。因为它是没有谁能改变它的,就算它随物赋了形,它还是水,不会变成其他。用柔来胜刚,用弱来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水的这个性质的,但是,也没谁能做到象它这样。所以圣人又说:能承受国家的屈辱与下劣等不好的一面,才是真正的君主,因为它象水一样涵养万物,不以好坏生区别。能接受国家不祥与灾难的,才是天下的君王,因为它能象水一样挑起滋养万物的重担。很切合实际的话语,往往听起来象是反的,你不要只看表面。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
老子第七十九章:要消解大的怨恨,一定要有宽恕的心理。要安各方的心,才可以把事做得叫人满意。所以圣人是从较温和的方面来投合各方的心理的,他不会轻易地去斥责别人。有得的人掌握投合投契的方式,无德的人,就掌握破坏的方式。天的规律没有特别亲近谁的意思,它主要是根据人的行为来选择善良的人去执行它的规律。天之道不在杀,在养,故择善。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
老子第八十章:把国家这个概念放小了,不要太过干预你的百姓。这样,他们虽有很多的器具也不会去多用,他们会珍惜生命而不会随便想要移民,他们虽有船啊有车啊,也不会想要去坐,虽然拥有武器啊,也不会想要去用来打战。他们会重新归于朴,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会吃得很香甜,会穿上美丽的衣裳,会乐居,也会陶醉在他们自己的美好风俗里。因为不看重国家的概念,国与国之间相毗邻相观望,连彼此的鸡呀犬呀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但是老百姓到死呢,都不会相互打交道。他们相安无事。这一章是大同的概念,灭了国家彼此无分别的概念,天下因此和乐!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