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析义二

(2013-11-06 17:17:47)
标签:

情感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28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道了刚强,就要守住你的柔慈,要甘居于沟谷之间,不要去硬碰碰。只有甘居于下,永恒的德行才不会失去,你才能够恢复到婴儿般的随和里,不被人伤害反被人爱护。知道了什么是白,对于黑你就会防守着,你以此为别人提供好的治黑方式。你因此也就能够使你的德行不发生偏差,就可以重新归于一种既不突出也不倨傲的虚无状态,以保全你自己。知道了什么是荣华,你才能因怕受辱而保持你的谦卑,甘心成为一名隐于谷淡泊名利之人,这样,你的德性才能圆满,你也就会重新归于厚朴。把这份厚朴扩展开来,你就可以成为有用的大器,圣人以此成为官长。所以,合于大道的体制就是这样环环相扣地浑然一体,缺一不可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9

  老子第二十九章:讲的是人的占有欲之不可取性。它里面讲到一个想把天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老子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天下,是神圣的,天下间的所有人事物,都是神圣的,不是随便可以被人掌握玩弄的,尤其天下,更是如此不可轻亵。想掌握并把它玩于股掌间,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天下间的物事,我们只能任它去,随它去,任它轻嘘,也作它疾吹,任它强大,也任它瘦弱,任它安稳,也任它毁灭,圣人从不过分去干预它,它极力戒掉对它的奢求,也不让自己走极端。他相信一切皆有规律,只顺于自然。想掌控是过分的,只有尊重,并顺随天理人情去加以适当地调整,才是合于道的,最终也方能成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0

  老子第三十章:又是讲有度的问题,而且还讲到了养生的一面。老子说:用道的规律来辅助君王,不主张战争,因为战争最后给我们的结果是坏的,战争后到处一片荒乱废墟,人们返穷会因此饥盗四起引起乱象。真正有道的人,它一定讲究的是适可而止,不会非要弄到战乱纷争,它不会争强好胜。就算取得成果了,它也不会显得高人一等,或者自我夸耀,或者骄傲瞧不起人,或者又作些相违背的事,或者因为成功了就想称霸天下。它知道月满了就会缺,物强了就会老,不听从道的规律妄为,只会自取灭亡。它的心不在杀尽,而在养生,在适可!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

  老子第三十一章:进一步讲用兵发动战争的不好。他说:战争,兵器,是不祥的,人们都很讨厌这样,所以,有道的人不以战争来获取成功。君子立身以左为贵,用兵则会以右边为贵。战争是不祥的,不是君子会用的器具,不得已需要用,还是要小心地以恬淡为上,不激烈过分。因为用战争得来的胜利是丑陋的,以丑陋为美,说明你这个人是个凶残好杀的人,无德性,最终也会被杀。接着讲到了军队里的位置吉凶问题。吉祥的事一般崇尚居左,凶恶的事则居右,偏将军不是主将,它不号令,所以居左,上将军为主将,号令,居右。这些秩序议轨都是以凶丧来安排位次的。因此,准备战争的人,心情是哀痛的,就算胜利了,也要以凶丧的方式来处理。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

  老子第三十二章:合于道的常是那些无名又质朴,显得渺小的,但他们虽然渺小,却没有谁能让他们成为他们的附属。如果候王能够向这些不重名又质朴的人学习,不尚浮华与奢侈,那么,万事万物将会自然地归服。就象天地和谐以降甘露,这些都不用通过号令来实现。开始为一切定制定名,就会让一切固定成有的形状,这就要注意了,应知道事物是自然变化的,所以定制定名一定要适可而止,不可拘于形式固执。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致败致亡。这可以譬如为道的规律运行在天下,就好象溪流湖泊汇集于江海一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

  老子第三十三章:能了解别人是有智,能自知是明,能战用别人是有力,能战胜自己则可称强大。知足的人才是真富裕,能坚持力行是有志气,不乖离于道的规则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长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

  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是宽泛广博的,周流在各个领域里。万物靠它来生长它也不辞让,成就了别人又不居功,养护着万物却不自认为是它们的主宰,经常显得无欲无求,它看起来好象又是很小的。但是万物都归附于它而不知道它实质上主导着它们,因此,它又可以称是大的。因为它最终是不自认为自己很大,很了不起,所以,事实上,它还是最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老子第三十五章:掌握了大道的规律,天下也就自然归附过来,天下归附统一了就不会互相伤害,也就得到了太平。声色犬马的东西,应该让它象过客一样,匆匆离去,不得在这里停留,那是浮华。而真正的道,是不尚浮华的,它朴素到讲出来都淡而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但用起它来,则总觉得妙用无穷无尽。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收束它,就必须先鼓励它扩张,为什么?它犯错了就可一下子拿下它。想要让它变弱,就必须先让它变强。它要是掌握不了度,它很快就会因失败变弱。将要把它废掉的话,就必须先让它兴盛起来。它要是无度,它很快就会因此被废。将要把它拿下的话,就要先把它想要的给它,以此壮大它的骄矜,最终才能拿下它。这就叫不引人注意的明智,以示柔弱来胜刚强。为什么要做到不着痕迹不引人注意。因为鱼是不能离开水的,离开水就变成死鱼,它只有潜在才能活。而国家的利器,则不能轻易拿出来让人看,被人看清了,就会成为攻击的对象,反而让别人一起来收拾你。————真智慧的老子!

  原来老子也讲权谋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老子第三十七章:道经常显得无所作为但事实上却是有为的。你不要被它的表象骗了,所以我们看什么都要深入看其质。候王如果能守住道的规律,天下间的所有物事将自动归化。它们归化后,道再以无求于名的淡泊宁静的朴素来安置它们,它们也将因此变得少私欲。少私欲了,天地就归正,变得清宁祥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 
  老子第三十八章:好的有德者,不示显他的德名,所以有德,差的有德者,努力标榜他不离开道德,所以显得无德。好的有德者,不会强为,也不会自以为。差的有德者,努力地要做有德的事显得刻意无度,要知道过分了反而失德。好的有仁和的人会想做事,但不会刻意,好的有道义的人会想做事,但它会失于刻意,这是仁与义的区别,好的秩序礼仪是去施行的时候别人不听从,就强制它听从。以此可以看出,失道了才要讲究德,失德了才要讲究仁,失仁了才要讲究义,失义了,才要礼来规范,礼的出现,说明该社会忠诚信用的淳风已经很薄,是社会纷乱的首要体现。先认识到这一点的人,是看到了道的光华夺目处,也因此明白,以礼治天下,正说明愚昧落后的始现。因此大人物是只想处身在社会淳风很厚的社会里的,而不愿处在淳风淡薄而乱的社会里,他们一定会立身于厚实里而不是浮华里,他们懂得去掉薄乱的,而留下厚正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 
  老子第三十九章:这一章具言”归一“的重要性。一也就是真。开篇就讲到能得到这个”一“,天就会清,地就会宁,稻谷就会丰盈,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君主得到一,天下也就会变得风清气正。天无一就不清只会分裂,地无一就不宁只会灾难重重,精神不统一就无灵气,恐怕渐渐变得无精神。稻谷在不统一的纷乱的大地上,也将因失其耕而没办法丰收充足,万物失去统一的规律,也将失去生机。候王治理的天下要是四分五裂,就没办法高高在上显得荣贵,恐怕就会一败涂地。所以,荣贵是要以能谦下低贱为根本的,高高在上则要以能俯下为基础。所以君王自称为孤。为寡,为不谦虚来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最终变成孤寡而又低微,这正是他们认识到他们眼里的贱民与他们息息相关是他们的根本的重要性。所以,越是历说自己的好名声,把自己脱离于群众的人越是无好名声,我们只有即不尚浮华,也不把自己弄得很下劣,才是好的。
君王与群众是一体的,群众是他的根基,脱离了群众,它就什么都不是。就好象船离了水就没作用了一样。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
如玉珞珞如石。 
 
40

  老子第四十章:我们人都讨厌反面的,不正的,及弱势的,在这章里,老子却说这些东西对于道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反面的,不正的,是道体里动的一面,弱势的,也是道体里正在运行的的一面。我们知道一阴一阳是谓道,所以正反强弱的存在,也是道的另一种体现,我们不能因此,只想要正的,强的,对一切反面的,不正的,弱的,都想要尽力消除尽,那也是不合于道的。道就是对这些相生相克的平衡,量度。老子也说天下的物是从有里生出来的,有却是在无处来的。所以,道实则讲的就是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道理。他们就是互相依托,互相为用,失去一面,都是不合于道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可爱的孩子
后一篇:晚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