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道德摘要析义(智篇)

(2013-04-19 19:43:49)
标签:

情感

分类: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学习
  孔子说:知者不惑。有智,方能不迷惑。智,是一种求实的精神,它在实践中体现。智,具有批判的精神,它能明辨是非。智,教会我们不因循守旧,能创新。智,告诉我们,坚持真理是多么的重要。智从学习中来,也从行动中来。所以,智,在中华的道德学说里,也占了一席之地,惟有智,方能明辨,方能告诉我们哪些是有利于我们走正道,得长久的方法,智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路。

一、求实
  求实,就是不虚妄,“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书。贾谊)意思是,听人说话,一定要看他做事,看他是不是知行合一,以此来判断他,那么,这个说话的人,就不敢乱讲话了。就是说,我们不能偏听偏信,要有主见,有判断,这样,身边的人才是正人君子,不会是那说是道非挑拨离间的小人!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清。王之夫)
  --有名望的人之所以能够名符其实,是因为他的确有实实在在符合于名的行为,所以,这个名望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并不昌先有名然后才去做事的。这也说明了实实在在地做事,才是成就你的功名的根本。

二、实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不去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去涉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说明什么事都要身行力践,要去亲身体会,而不是坐在家里想东想西,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显学)--不经参证就认定是这样,这样的人,是愚蠢的。也就是说,人家给你一个消息,你不去求证是否属实,偏听偏信,这样的行为,是错误而愚蠢的。不符合于智的行为。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博学之,审问之,慎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要博学,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加以审度,不要尽信,要思考,还要明辨,分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最后,更重要的,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要能去实践他。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光会学不会做,也是不符合于智的,那是华而不实。只有能实践才是正确的,才是为你真正掌握了的知识。除此之外,都是假的。

  知与行动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可皆不可偏废。(朱子语类)--知识和行动好比是左右手,是并行的。知识学得越深,实践起来就越好。实践得越好,挨过来,也应证加深着你的知识。这两者是相辅相承的。闭门造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三、批判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完全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意思是说,智者不会偏听偏信,他会根据现实有所质证。偏听偏信书上话,还不如没有书呢。学不思,则惘,就是这个道理。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疑问,只有觉得有疑问,才会去深入思考,从而发现更深的底蕴,而使学习进步。

  故,智者:师其意,不泥其迹。(明。戚继光)。--智慧的人,学习那些知识的内容,但是又不会被这些内容所圈住,他会灵活思考,应用,整合,直到成为自己的,来指导自己在现实中的行为。

四、创新
  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明。袁宗道)--有一派学部,就有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就有一种言语。没有意见就显得你学识虚浮,虚浮了就人云亦云了。这说明,智者深入学习各种流派,广取精华,结合现实,成就属于自己的学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个知识浅薄的庸人,只会人云亦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说话,没自己的知识深度了。

  所以,清。郑燮又说:学者当自树其帜。真正的学者,智者,都是会有自己一套理论的,决不是人云亦云。

五、坚持真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孔子说:不要任意猜测,也不要绝对化,更不要固执,还要做到无我,也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凡人的一个大错语,就是会被一个想歪了的念头蒙蔽住,而远离了真理。所谓一叶障目是也。大凡有一个念头想差了,进了牛角尖,智慧也就消失了。

  所以,唐司马承桢有言: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在境中,就看不到这个境中的情况,你在境外,一切是非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宋。颐藏主)--心里有了是,就会有非。心里看重一物,就会心随此物转。这一物在你面前放大,使你再也看不到别的,也因此,就分不清是非了。所以智者,不会任意猜测,不会绝对肯定,不会固执已见,也不会自以为是,而是跳出其境,旁观者清,不让自己受蒙蔽。会综观一切来加以判断,不会执著于一点,使自己被自己所重的那一点牵住了鼻子。

六、智从学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能移风易俗,改弊除陋。学,方能有智。所谓:人无常心,习以为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意思就是,人是没有固定不变的心性的,当一切成为习惯了就成为定格的性。国也没有不变的习俗,教化却可以改变它。不好的习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不好的风俗,也可以经过教化来改掉。

  学,就要学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在于掌握正确的真理,小人之学则只图名利,那是眼光短浅的,也是无智的,要学,就学能指导自己得到长久延续的符合于道的真理,那才是真智慧。

七、智的价值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是非的心,是智慧的起始。
  智明然后能择。(宋。程颐)--智慧分辨清楚了,就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能知人,也就是能了解这个人的好坏本质,这样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好坏本质,这样的人,才是明慧的。
  知已者,智之端也,可推已知人也。(宋。王安石)--懂得自己的利弊,是智慧的根本,由此才能真正去看清别人,连自己的优缺点都不懂,就很难明辨别人的优缺点,为什么,你自己尚糊涂着,又怎么能去清楚看别人呢,所以要先懂得自己是怎样的,想要什么样的,然后,才能正确地去找到能助益你的。

八、仁智统一
  仁和智是统一的。
  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适是害已。(清。魏际瑞)--爱别人不讲究明辨是非曲直的道理,那实在是在害人,是溺爱,是不加讲究的爱;不喜欢一个人,也不讲究是非曲折的道理,那则是在害自己。你很可能会因此失去能助益你的知已。所以,明辨,这一种智慧,是非常重要的,爱人也要讲究智慧,没有智慧,你分不清是非曲直,也就看清眼前人是好是坏,是能助你的,还是会害你的。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汉。董仲舒)--有仁爱之心的人因为有智慧,更加懂得爱人;而有智慧的人,则可以除去爱人助人时那些过分了的,无益的害处,使这一份仁爱之心表现得更加出色。所以,仁与智是相辅相承的,仁缺了智,会好心办坏事,智缺了仁,会为祸天下,没有爱心的智者,用起诡计智谋来,害处更广更可怕,也只有有爱心的智者,才能真正披泽天下。

九、知行合一
  学不要穷高极远,只言行上检点便实。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茫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归。(宋。朱熹)--学习不要好高鹜远,只在口齿间逞能。现在的人说道,只从口头上争辨论理,不在事实上评判事情;只在嘴上巧语如簧地讲自己的心自己的思考,却不说自己的身体力行。这样的学说虽然好象很高深,实在是流于空虚邪僻,是属于不正的异端。也就是光说不练,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行为上却是渺小甚至没有去做。这样的人,其实,根本不算已经掌握了智慧的哲学,不过还停留在说是道非的皮毛。只有能运用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所以,知识掌握得真切了放到现实里就是能行。能行的精明觉察之处就在于它掌握了知识。

十、怎么教智?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教智要因人因势利导,不拘泥。
  圣人之道,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圣人教智的方法,是各因其材的,小才就尽力助他到他的极限,大材就尽力教他成就他的厉害,决不会因大失小,或者因小失大,或者,因为这个人没什么才,而不去教他。

  但是学习智慧的人,则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说,要广泛涉猎,意志坚定,不半途而废,还要有所疑问,有所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勤,也就是说,要“读书百遍”,这样才能“而义自见”,我们往往在开始时对一种学到的知识感到不是很理解,但是你广泛涉猎,多次审读,有一天就会豁然开朗,这也就是滴水穿石的学问,坚持不懈,最后就能达到。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宋,程颐)--广泛涉猎,并不是说你要学点水蜻蜓,浅浅而读,你要抓住最适合你的那一门,好好专心攻读,广泛涉猎,是为了在专攻其精的基础上,开拓视野,进而助益你专攻的这一门,这就是触类旁通的意思。

  学,还要虚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善学之人,能借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而且,善学的人,能温故而知新,会坚持,但不会象今人一样急功近利,会循序渐进,前面的没弄通,不敢就去学后面的,因为知道,学习的阶梯是一级级垒起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学习,还要做到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为什么,死读书没用,还要综合现实的事,懂得人情世故,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更有用地处理事情。

十一、智之显说
  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五灯会元)--心正的人讲述不正统的邪法,那些理论都会因为他心正而被他用在正途上;心不正的坏人来讲述正统的经法,再怎么正义正道的经法,都会被他说成邪的。所以心净的人看什么都是净的,心不净看什么都不净。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清。黄宗羲)--这讲述的是不要急功近利地去求学,急功,就会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比较粗浅的范围,知识的深度,你是怎么也达不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题
后一篇:祝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