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勇于敢则杀”--有感于组织纲纪管理的重要性
(2012-09-03 09:05: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情文字 |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如是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此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吾认为一方面它阐述的是:不要妄为,勇于妄为就会死,勇于止步则会活。扩展到守法守纪上,也是这个道理,你如果认为社会就是这样,别人可以,我也可以,为了利益与名位勇于做违法违纪不择手段你争我夺的事,下场必定是个死字。所以接下来它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所谓或利或害,就是说,这其中有利益也有坏处。他进一步阐述道:“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就是说,其实对于老天所厌恶的,作为人类的我们其实常觉迷茫,不解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圣人对这个问题是谨慎的,认为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是艰难的,应该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对待,不轻易发难,也不轻易妄为,也就是不要太过于勇和敢。下面老子又讲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句话照传统的意思是:天之道,是不喜欢争斗的,不争斗,却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应对,不叫不唤,却能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为而治。不妄为的治理方式。它表现在外的形象是宽缓善于谋划谋略的。我对它的理解是,为什么能这样轻易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形式?因为不争,自然聚善,自有一种祥和状态,使人不生口舌是非,不用颐指气使,就自然让八方祥和,有凤来仪,这样就一步步走到了它必然的规律里,达到它理想的状态。宽缓在于不争,不勇于做妄为之事,也因这样的不争的宽缓,使得人心息了性格里的邪欲。因为这样的不敢于争,各自谦让守礼,因此,这个地方倒象是活了,生生不息了,各种肢体配合有序了,各种机能也安然繟然了,于是一切谋略,也就是想达到的目的,就轻轻易易地在众力相撑下达到了!
但是反过来,你如果为了一已的私利,又勇又敢,又争又吵,一切就会走向反面。这一争,象一江清水被搅混,这一争,波涛汹涌,骇浪惊涛,这一争,你明枪来我暗箭,你生邪念来我生恶。这一争,象一个人的内里生了病,各种病症一起来煎熬你。你一处痛了,别处也跟着难受,于是,整个人失去行动力,整个人东倒西歪,晕晕沉沉,甚至天天叫苦天天叫惨,哪里能有条不紊健健康康地活着!若是病症大了,绝症了,命也就被取走了。这就是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懂这一点,为了一已私利,使一个组织产生了病痛,难以正常运行,成天在药石里泡着,今天这里痛了医这里,明天那里痛了得想办法治那边,根本就没办法参与到正常的社会运行里来,别人看着还要对你摇头不已!久病的人都遭人嫌,而害群之马,自然更遭人嫌,久而久之,你就是别人的必杀之人,你想活也活不了!
必须注意的是,老子的言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消极,避世,他要求人们无为,只是要求不妄为,并不是任之由之消极避世明哲保身的无所作为,如果发现会使一切走歪的不好因素,也就是病菌,他还是提倡“繟然而善谋”,宽缓而善于谋划,也就是作为管理者和组织中的一员,你必须自觉地时刻注意那些会引起滋变的细节,无伤大雅的可以视而不见,但会产生坏作用的,一定不要过于宽缓完全不理之,有时时间并不真能让一切消泯,只会在达到一个度后,让病症暴发。所以,老子在这里进一步结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请注意这个“疏而不失”四字,尤其注意“不失”两字,管理就是掌控,就是不失。有时候,你太过宽缓,漏了泄了就失了,天道就因此而乱了。所以,一定要在一定的纲常里进行!绝不能无纲无纪,毫不讲章法!我们不能勇于做不利大局的事,对于能利大局的,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勇于止步,退让,目的,就是让一切活络起来,生生不息。这才是符合于天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