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思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文人习气,总是未免有点清高。或者都因为自禀了有着某些高出于别人的天赋,便生了些傲气,不知觉得有了分别心,分了高低,又因此演绎出了彼此的相轻与由此引出的酸腐气。
我欣赏魏晋时代的那些文人,至少他们在《世说新语》里给我的感觉是一派清气,才华横溢。如鹤舞长空,噙雪含冰,又恰似凤竹萧森,气象非凡。
如今的文人,能有这一派高远气象的,似乎是少的,多的是有点局限于自己的世界的自以为是。或者还是因循了历代传承下来比较糟粕的,就比如,因才自诩,清高的孤僻,或者过于想当隐士,忘了文人也有弘扬传承文化的使命,他们只为自己的标准取舍着,因此上濠江文化似乎一直是默默流淌的,象一条小小的暗溪……
能够携手相知的文人到如今只能在博客上看到。现实中的那些,总是给人以互相排斥和刻意低调,或者鱼目混珠,痞性极重……说实话,这一类所谓的文人,在我看来,格调不高,都过于刻意了!
我崇尚自然,当张扬时张扬,当抑时抑,踏着生命的道,时隐时现,那才是我欣赏的文化人形象……我不由得主观地认为现下的这些文人他们还未入文人之流,他们或者因显露而未免得意洋洋,或者因为不敢显露,而有些郁郁寡欢,隐忍中的沉默,有些过于老实的成份。
但觉得人只有走出去了,融合在社会里,阅尽人间精华,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进而使变满为谦,使自不断开源活流,在开阔视野中得以精神层面的进步。
也见过那么一小茬的清竹,秀气高颀,然而当你走近去,与之对话,旁观测目,还是可以感觉到那一股傲气。若没有这傲气,清竹当长相更好!一傲生百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生侧目,会影响了胸襟的涵养。知道有傲气的人,更当不得你的当面指明。只好寄希望于人生的历练和个人的造化。
读孔子《论语》时,看到一句: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是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的。我把它推而广之,觉得君子就当有涵养的心,不是死板的,是灵活的。他懂得世间万象纷纭,不能局限在一种想象与环境里。应当如水一样,随物赋形,而不毁其质!水怎么被安排在不同的器具里都行,水还是水。它不因为环境的不同而生嫌隙,也不因环境的不同而忘了自己最终的本性与追求,它即使弯弯曲曲,受尽阻难,也要奔流到自己的目的地。
生了傲气,生了过于标榜自己的心,就象是有了杂质,失了本真。就再也无法扬其美,只怕会逐渐显其丑,而渐渐忘了自己的所归为何!因此也就失其德!因为失其德!自然少了凝聚之力,功业也就不会很大。
人,特别是文人,不是同类不相聚。在这一方面,他们比老百姓操守更严明,似乎只有清高一途,是他们大多数最终的取舍秩序。
对此,如文海岸边嬉戏小孩的我,既觉得不当因此而忘了传承与弘扬还有参政造福的使命,又觉得没有操守,过于趋炎附势的文人也不可靠。如今这些文人默默传承多些,弘扬文化却显力薄,参政了的,能造福于民的似少。有时颇矛盾。
但愿文人们能涵养其德,不忘使命。能够拿得起笔墨,写得来,画得来,做得来,说明各各还是有天赋其身的。但不要因此而太重已,当亲切随和一点。有时候我们做得不好,常常就是因为太自诩于自己了,其实人在天地间,不过沧海一滴水,能尽一滴水的本份,让文海更美丽些,才是幸福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