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以诚为本》章有感

标签:
平衡以诚为本读道德经精神暴力伤口发炎情感 |
分类: 心情文字 |
http://blog.stnn.cc/UpLoadFile/2011/01/1004876172.jpg 如今方明白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还有另一层的意思,一者是劝说那富足的人要多行善,救困济危,补别人的不足;一者却原来是提醒你,当你突兀于别人,得到比别人多时,要记得主动地退出些东西与别人,免得引得别人心理的不平衡,而来伤害到你!人与人的相处要的是彼此的相重,而不是相轻,觉得自己太重时,就要以谦虚退让来平衡那些嫉恨引来的伤与恶。
毕竟已主动或被动地被损了一番,如今方得到了一些平静,可以安然于一角,休养生息。那一程努力的过程,是一幕幕的风景,如今回味起来,也更沉淀出了另一层的意义。所以开始学会了倾听,开始于激烈的心情沉浮中,感悟,明了,进而接受……也才明白了过程中各种心理的交汇,表象是平静,内里,却是必然会产生的各种想法的波涛汹涌。这波涛叫人一会清醒,一会迷惑,正是这样的反复,才成就了渐渐的不会在乎别人的理解与否,而是象一株受尽风霜的植株一样,在寻求一种自救的暖里悟出其内在的因果,使宽容之门渐渐为那些不足打开--却原来,是你曾经过于有余了,所以你才要接受这被动或主动的受损!这是必然的规律。由是,怨渐消除。
由是,谦虚之态也渐显。于是,开始懂得了平衡也是需要收放的尺度的。只有内里的平衡才可以叫外在表现出祥和与健康。这拿捏的过程也要经受心灵波涛的升涨跌宕的反复考验,才可以真正抓到七寸。你当然也明白,会有同道者助你一臂之力,群体运转,尽量保持原来的样貌,不使因你一已之损,而伤了大局!可那受痛的过程,谁能解那伤口发炎的痛?你也只能在这过程当中自我消解那些过高了的态度与念头的激烈,所以你需要有个发泄的渠道,这渠道可以是倾诉,可以是笔墨渲泄,也只有这样,自立自破着,才能在这一番自损后达到最终的自足自救目的。否则,一旦失去了渲泄、排解的能力,就好比是不流的血液,终会让自己成为腐尸,变化了模样,扭曲了心灵。这也是我们为何不提倡阻止言论的原因。也是老子所说的,当讲则讲。曲而全不是委屈求全,是通过这样的循环运动以达到最终的全,这种全是依然保持着人格的自由的全,是真正的全。反之,一味地沉默,软弱,结果自己内心也会瞧不起自己,进而终于变了态!心灵生了病的所谓全,其实只是徒有其表的全而已,并不是实质意义上包括人格上的真“全”。
可是有些人却并不明白这些,他们豢养小人,以听取小报告来达到打击、排挤的目的,他们没有注意到防口甚于防川,越防评判他的口水必越堆积得多,更没注意到通过打击、排挤,逼人委屈以求全的过程只是在错误地让树木扭曲了形状,变出刀光剑戟,与此同时,他们也必得时时防范,多操心力,以达到用这样的精神暴力叫别人俯首称臣的目的!这样的行为,其实并不是发展事业的行为,是为一已私心与虚荣自求有余的行为,对事业一点发展都没有,反而是一种危险。真正英明之主,是懂得疏导,解结的,而不是人为地阻塞、打结。这样最终是肯定要让自己受损的,而且,你的“余”越多,将受的痛也会与之成正比。
人生处处有平衡定律,所以,当你觉得你在保全人格的过程中,被委屈得太厉害时,要懂得适时地伸,也是要有柔也要有刚,有弱也要有强。不能一味软弱,该出击时还要出击,那是为了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但不是向弱者出击,而是向那个损弱的有余去斩取。这便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重要性,它的实在意义其实就在于叫一切归于平衡,不使白太多,也不使黑太多,只有两者达到了平衡时,这世界才是祥和可爱的。因为彼此都有牵制对方的能力,都明白对方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会互相配合,使太极之圆达到最好的状态。因此,真正懂得养生和自保的人,其实当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是一定会自损自己一些,以谦虚平和之态,来消除一切潜在的危险的!
但这个平衡的尺度收放却绝对是很重要,需要小心谨慎。因为你悟了,别人却未必悟,未必能理解你,所以,你还要有刚有强,有柔有弱,用运动的变化来使一切循环调适。只有尺度拿捏好了,才是真正的平衡,否则,达不到那个度,还是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