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社会现象启示录!
(2010-01-18 19:43:47)
标签:
精神病人社会现象乞丐情感 |
分类: 心情文字 |
1
从前,他是一位乞丐,流浪在城镇的各个角落。他没有家可归,只能栖息在破屋或者墙角下。
第一次关注到他,是在殡仪馆前的那个铁门边。他孤独地坐在墙角,抱着一根竹杖,面前还摆了一个铁盆子,一脸的孤独。我们把拜祭过的饭、包子都给了他。
第二次遇见他,他背着一个布袋在街上走。还是那样宁静和孤独的模样。但他和别的乞丐不同,他的衣衫并不褴褛,他的脸也不会很脏,他身量瘦高,五官看来也不是粗陋。总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子嗣不得不出来流浪的老头。年纪大约在六十近退。因了曾经给了他那么一些布施记住了他的模样,所以一下认出他来。
第三次见他,他象已经不是一个乞丐,而是拉着一辆铁板车,里面载满了他捡来的垃圾。想来他是开始以捡垃圾为生了。觉得他是个挺有头脑的老人。他一概地沉默,少言,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活着。当初见到他,应是他初来到这个岛上城镇,如今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当乞丐了,他以捡拾垃圾为生。还是那样沉默的模样,可我觉得,他活得挺光鲜,挺有自己的尊严。他并没有一直扮演乞丐,而是在有办法地情况下,用劳力解决着自己的三餐。
不知如今他是住在哪了。又遇到他时,心里已有了些敬重。他还会继续这样过下去吧?其实,只要你勤劳,没有养不活自己的道理。
2
街路上的确一直有一两个精神病人在那游窜,当别人再一次在网上提起时,我的心里有了不安。也不是不愿去打理他们,可是有什么办法,这不是我们这个部门可以单独做到的事。何况,在这个社会上,能深度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毕竟是少,何况是这些精神有问题、形象邋遢的外来人口。他们没有监护人,也没有本地户口,无家可归,更没有人为他们买医保,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福利。他们充其量象是被上帝和人们遗忘的一部分人,甚至他们的亲人,也以眼不见他们为净。
社会虽然在发展,可是道德与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相比金钱的追逐来说,实在是薄弱得可怜,如果不是因的政府要员曾经下到精神病人的家里去看过,到现在也许还没有精神病防治基金的启动。至于说一个专门收容流窜精神病人的机构,那还需要广大社会群众一起来努力了。能做到保证每一位有本地户口,有买医保的精神病人在病情发作的时候,得以免费三个月住院治疗,并且在出院后又保证每人一年有800元的免费领服精神病药的福利,政府是下了大决心与决策的。如今想把这些人送进医院,一方面要各个部门,不管是公安,还是居委,卫生部门一起出来,还要社会能一起捐资兴办收容疗养机构,否则,三个月疗程过后,这些精神病人的安置又会成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呼吁社会,要多关注一下这些弱势,不仅仅是从口头上为他们呐喊,还需要从行动上形成助力。弱势群体的事是一件需要社会群体一起来关注一起来办的事,不单单是一个部门的事,也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政府已带头开创了精神病防治基金,从医疗和疗后服药维持病情稳定方面体现一种长效的康复方式与人文关怀,但对这些流浪多年的精神病人的安置,真的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做到的事,还需要社会一起来想办法。何况,精神病人病情越重,康复起来就越难,这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