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小记
标签:
《论语》礼乐小记孔子情感 |
分类: 心情文字 |
最近填的词都不是很满意,总觉得有些衔接显得生硬,却又想不到更好的。语句也鲜有出新,只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似乎心力真的有些枯竭了,原本滑溜的语句渐生了粗涩之感,似乎,又到了寻源时候。
其实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太过浅薄了。想想自己经受的这些不如意,还是因为无知,因为浅薄,所以才看不清方向,只随着一点感觉,在应对着一切,故而又常常每完一事,心中又疑惑于自己是否做得不对,心志总也不固,左右摇摆,自己也时常觉得痛苦。想想这一切,都因为知识不深不牢的原因。
原本对于太深的东西,总觉得难以接受。就好比是一个潜水的人,水深处,压力也大,水浅处,方显出游弋的自在。
如今却有些不安于这样的浅薄了。很想能懂得深些。
过往对于国学其实很少能看得下的,诗词也背不下多少,只是读的时候,领略其意境要旨,得能感动自己处,便似有所收藏,其实却也未经觉多少,直到自己也提笔时,才时而有些沾沾自喜,原来我也可以填填词作作诗的!
对于《论语》之类的,也只学得下几句最为人乐道的,到底一部《论语》并没有深切地去用心读过,全本通读更是不可能的,总是时而有心想读,却由于语言处学起来的艰涩而粗看一下即放下。如今,借一本《论语通译》,渐渐地在把它看完。看的时候,不免有些诚惶诚恐起来,原来,我有许多行为都还不在君子行列,都有值得诟病之处。原来,我有些行为以为是对的,却偏偏的在论语里,又显出不对之处。
不由有些赧颜,才更觉出原来竟是我浅薄了,浅薄到了无知的地步。
回过头来,又还是高兴的,我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浅薄,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只是人生有太多的矛盾了,有时对照这里,觉得自己的行为实在不对,有时对照那一句,又觉得也情有可原。只“仁德礼乐”的修养实属难为,一个“礼”字,便叫我看出还需要多少的修为。
于《论语》中,知道孔子总感慨他所处的时代是个“礼乐”崩摧的年代。对于“礼”,孔子是极为重视的,他似乎认为人就应该各安其位,否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对于“越位”他向来是极为愤慨的,所以曾严词斥过“三家”的越位无礼之处,对于不以自己的身分祭天的,他同样表示无奈与愤慨。可以说,在礼数上,孔子是十分因循到了都有些过于拘束繁琐的地步了。与之相对,现代人却有些过于随了,到处可见自大不懂分寸的人(很惭愧的,我也见到了我的这一点毛病),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而不愿服于别人,进而因“越位”事件,而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使争斗此起彼伏。孔子认为,一个有“礼”的社会,领导者重视“礼仪”了,百姓自然也就自然地听话了。因为一个守礼的国度,人们各安其位,就不会有争位夺位的不义行为了,也就不会生乱。
由礼,也衍生出了谦恭,人与人之间既使意见不合,也会彬彬有礼地各自抒发已见,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不至于发展到斗殴什么的。现在的人似乎能做到君子之斗的很少了(对照此处,我又觉得我小不忍的态度的确缺少君子模样,又有些赧颜起来)。
孔子见什么身分的人都是态度迥异的,他不会说我是万众瞩目的圣者,我就要高高在上地瞧不起谁,他是重礼节的,什么样的人该得到什么样的礼节他分得很清。这从外交礼仪上,人与人关系上,又是一种很好的教材。不要因为别人比你高,你就觉得屈辱或者自卑而少了礼数,也不要因为人家地位比你低,你就瞧不起人,给别人屈辱,少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礼数。
于说“礼”这一章节,我的感受颇深。它使我烦躁的心静了下来,感觉到了没分寸不安其位徒使内心生焦灼的不好。从此当从心里培养谦恭,由“礼义”而生温润之情,再不使自己的心过于随便了,那样于人于已皆不好。
孔子又说要亲君子远小人,不和不如你的人交朋友。因为和不如你的人交朋友,你学到的知识很可能因为他的影响而不牢固,只有和比你强的人在一起,你就可以借鉴这人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稳固,也可以学这个的品行,使自己的修养更好。
我想想又是哦,和不如你的人在一起,人家不安其位,老和你争夺,或者根本无法理解你,老跟你拗,或者说些不好的话来刺激你,这样一来,你本来好好的性情在这样不断地争夺与挑剔里(不由你自主的),也会变得焦躁而失分寸的。
而为什么现在的人大多很焦躁呢?现在的社会的确是少礼仪啊,多的是那种表示行贿受贿的庸俗化礼仪有什么用。而网络的滋生更让谨言慎行的人少了,多的是不事责任乱讲一气,或者以下流污秽的言语,弄得想求好的人的心只有更加地焦灼的分。难怪人家说,现在的社会,是疯子盛行的社会!人心都是向善的,不善的行为因不知礼乐而盛行于世,也难怪想向善的人都有些精神分裂症了!
不管怎么说,一本《论语》让我看到了一个知礼,幽默,可爱,又有些孤独,无奈的夫子。感谢这些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它翻译出来的人。从前我看论语,很不奈那些解释,只看了前便不看后,如今我可以对照着自己的经历,一点一滴地把它看完,我觉得又是值得高兴的。只是要把它学到肚子里,让它变成我的自觉行为,却又要经一番历练了。愿我可以持之以恒。只因知道了它的好,故而方懂得了坚持。我应该是可以天天捧读对照思索,并且学以致用的才是。如不能,能让自己知道得更多一些,也是好的。
原来圣贤书还是好的,十几岁时的叛逆是不会懂得这一部书的好的,人只有经历过,才更懂得辩别,更懂得哪些是珍宝,哪些是草。
读一本好书好比识一个好人,一个益友。我庆幸我如今终于知道他的价值。孔子说,远异端,才可以不受其害。我要远小人,近君子,我要远那些尘烟滚滚般的时常让我的心很难过痛苦的话语,既使被人斥为“假正经,不合流”。至少,在这部书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读懂了自己的忧伤!我是这样怕成为小人,我愿我是一个君子,正因为无知而常常又因了自己心中还有一点向阳的热情,而常常对自己感到不满的痛苦。如今,比照着《论语》,品学着《论语》。我不知我未来是否可以让自己达于“不惑”,可是,尽量让自己少做些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我觉得才是不负于这一生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