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台湾作家萧丽红的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便有一见倾心之感。这样明丽清澈的文字,淡淡然诉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很轻易地就攫住了我的心,于清浅的文字织成的荡气回肠的情节中感动。书中所阐述的除了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暖淳朴的乡情以及贯穿始终的风情之美、风俗之美……
想起禅宗这句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水满,则何处不衬托一朗明月;万里无云,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一片天。一个值得读的故事,一段值得一生追求的痴情,权当文学作品来读,犹如客厅里那个独特的花瓶,远远的欣赏,细心的把玩...
该小说曾获台湾文学最高奖,小说文字清淡自然,处处充溢着浓厚的乡土人情、传统风俗以及民说之美。小说讲述了台湾嘉义一个民风纯朴的渔村里,一对远房表兄妹的爱情故事。初相识时,女主角贞观是十二、三岁的少女,男主角大信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大信自台北来贞观家做客,吃鱼时鲠着鱼刺。大家束手无策时,贞观趁乱递给他麦芽糖解了他的痛楚。少年从此记住了:谁人拿来的麦芽糖……
时光一下子移过去六年,贞观十九岁了,此间经历了丧父、辍学之痛,大信则经历了初恋和情变之伤。很自然的,两人开始了通信往来,彼此的欣赏爱慕之情也在青鸟频飞之中与日俱增。
然而,世事何其突兀难料,这场至真至纯的恋爱未能取得圆满结局,一个误会毁了一段真情。两个自尊骄傲的人以极端的方式互相伤害,宁可煎熬,宁可错过,这是怎样固执的心性啊!最终大信远赴异国他乡,从此劳燕分飞……读完全文,一种惆怅的情绪无法排解,眼鼻都跟着酸涩起来。
女主角贞观,这个海边小渔村长大的女子,深受大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守礼、温和、谦让、明理。大海赋予了她海水般温婉的性格与剔透的心灵。她聪慧机敏、知书达礼、柔和细腻。与表兄大信的相知来自她心灵的久远的默契。她“看重大信,并不是自男女情爱做起头,她一直当他是同性情之人”。大信是个又拙朴,又干练,又聪明,又浑厚的人。不独贞观,连我都不禁慨叹:是怎样的江水怎样的月,可以栽培、抚育出似大信这般奇特、豪情的男子。
七夕之夜,漫步于海边,月亮明晃晃的,照着清凉安静的海港,以及海边这一对心灵相拥、相知、相契的表兄妹。这份纯洁无瑕的爱情有如江水,无始无终,悄然流淌。这一幅水月江天的画儿素淡洁净,其中所包含的不需明言的深情,连天地神明都要生出些嫉妒来。
他们的通信,简单而琐碎,却于这简单琐碎中融入了痴情无数:杜鹃花开,凤凰花谢,在小说中忘我,在散文里沉浮。一种难以尽述的情愫在来来回回的鸿雁中传递。“凤凰花原来这么好,我竟感觉它:前世已照面,今生又相逢。”前世已照面的不仅是凤凰花,更是与之相知的那个人。“这般相近的心怀,相似的性情;连看书都不约而同了,她又如何将他作等闲看待?” 言虽不尽而情意已明。“大信于她,该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指腹之誓:同性为姊妹,为兄弟,异性则是男女,夫妻。”人生自是有情痴,如此相近的情怀,足以摄人心魄。身在其中,又怎能不生出无尽的欢喜。行文至此,想起明太祖曾有一联,下联是: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原来从古至今,这世上多的是痴情的人、痴心的梦啊!不禁一叹!
贞观生而有幸,得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信,本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同行,相偕相伴度一生。然而,极度相似的性格一旦彼此伤害起来,竟是那样的锥心刺骨。正如贞观热恋之时蓦然惊悸——“两人这般相似,好固然好,可是……贞观忽然想:要是有那么一天,彼此伤害起来,不知会怎样厉害?”没想到一念成谶,一场真爱落得两处茫茫。没有因果,没有对错,只是一样的骄傲与自尊。无虞之隙终成一生遗憾,莫非真的是爱比恨更难宽恕?
大信去国离家的前夜,贞观来到大信的窗下,远望那孤独的灯光,作最后的诀别。一双泪眼婆娑地望着恋人,内心吟唱的是百转千回的忧伤。涸泽之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那晚,窗前的月色清冷,凉得有些伤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场忘情的爱恋便是一次熊熊的燃烧,如凤凰涅槃,如蝴蝶蜕变。“今生认得你,今生已是真实不虚。”只是,永远抹不掉的是那爱过的痕迹。也许,惟有回归淳朴厚重的故土,融入丰富的亲情乡情里,才能够放下人世间的大情与小爱。如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最终为海的博大所包容。所以“她要快些回去,故乡的海水,故乡的夜色;她还是那个大家族里,见之人喜的阿贞观……所有大信给过她的痛苦,贞观都在这离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将它还天,还地,还诸神佛。”
故乡的夜色下,贞观的身影并不孤单。月照江水,有水之处皆有月;水映浮云,万里之上是青天。正如那首偈子所示: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