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教育与阅读联姻

(2007-02-08 10:06:14)
   科普作家兼教育家的叶永烈曾讲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他的大儿子叶舟在美国的宾州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到美国的一家汽车公司求职。那天,有二十多人角逐一个职位,内中唯有他是中国人。考官见到他,并没有问他汽车专业方面的问题,而是问他是否知道巴顿将军。由于他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和爱好,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巴顿将军传》,便娓娓道来。最后,当他谈到这位闻名于世、震惊中外的将军,没有战死在疆场,却被车祸夺去了生命时,还发表了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感慨。就这样,他居然胜出被录用了。这个考官是这家汽车公司的高管,叶舟曾问过他为什么不考自己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就录用了呢?高管说:“在学校学的那些知识,不过都是些常识,你们所掌握的也差不了多少。纸面上的成绩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关键不在于他被动地接受了多少东西,而是在他学习的主动性、能力、主见等积极的方面。关于巴顿将军我不过是随意而问,但从你对巴顿将军的了解,可见你是一个阅读广泛、有进取心、有独自见解的年轻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材!”叶舟果然不负所望,由于他善于学习,知识面广,又擅长交际,几年后就被提升为这家公司的部门总经理。
    叶舟的故事,可以说既发人深思,又蕴意深远。故事中的那个美国高管的用人之道,难道不正代表着所有的渴望有所发展的企业的人才观吗?即使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们不进企业,渴望独自创业,那么,“广泛的阅读、主动的学习、进取心、有主见”,不也是他将来走向成功的基础吗?试想:如果叶舟只是一个在学校里被动接受课本知识或常识的人,即使他成绩合格,那么,在那次的应聘中他也不一定是合格的人选。因此,学校教育只是让无数的“叶舟”们成为拥有文凭的人,但是,阅读却让这些“叶舟”们成了雄心勃勃、视野开阔、知识渊博、见识超凡的创业者与开拓者。
  也许有人说叶舟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但是,只要你细细地考察一下从古至今的那些卓越人物或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与“阅读”有着渊源的关系。这里还有一个最能说明“阅读”之功用的例子。
  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手下有一少年猛将,名叫吕蒙。由于随孙权东征西战,屡立战功,被拜为将军。然而,由于他小时候没上过几天的学,没有文化,接受书信或有事上报,无不是由他人代读代写,人们总把他看作是一介勇夫,并送他外号:“吴下阿蒙”;蒙者,蒙昧无知也。作为一国之主的孙权,虽爱其勇,但对其智谋见识却心存忧虑。一天,孙权对他说:“如今你是将领,肩负重任,应该读点书,以增长才干啊。”吕蒙说:“军务繁忙,哪有时间读书呢?”孙权说:“你当我是让你研读经书,去当五经博士吗?我是想让你多接触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开扩眼界,增进学问,开启智慧之门。你的军务再忙还能比我忙吗?我从小就读过《诗经》、《尚书》、《左传》、《国语》等书,当政之后又读了‘三史’和各家兵书,自觉得益很多,大有长进。你天赋不错,如果能抽空读些书,必有所得,怎能不试试呢?”接着孙权又说:“古来凡是有作为的人物,没有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军事繁忙中,每天仍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他们都能做到,你有什么理由不自勉呢!”并帮助吕蒙选了一些书,让他带回。从此,吕蒙发奋读书,以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周瑜死后,鲁肃接任,赴任途中经过吕蒙驻地而不想拜见,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部下说:“你经过他的驻地而不去探望,于情于理恐怕都不妥。”不得已,鲁肃来到了吕蒙的军营中。吕蒙盛情款待,酒过半道,吕蒙问道:“你被委以重任镇守国家西部重镇,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计策以防不测?”鲁肃带着不屑与他商量军国大计的口吻说:“这得看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吧。”吕蒙严肃地说:“如今吴蜀虽然表面上是联盟,实际上随时都想吃掉对方。何况关羽是有名的上将,怎能不事先作好防备呢?”此话刚一脱口,鲁肃就已感悟到他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了,不觉离席开坐,倾心听取了吕蒙为他制定的五项防备策略……如果不是读书,吕蒙致死恐怕都不过是一介武夫或吴下阿蒙而已,更不可能在鲁肃临死的时候极力推荐他接任自己的督都职位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能把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双重并举,那么,我们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便不仅仅只是拥有文凭的人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发展的后劲。学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成为一个成绩合格的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年轻人的一代成为渴望摆脱平庸、创造美好未来的人。罗素曾说过:“人所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一点限定的知识,而是这样的知识,它能给予人们对人生目的的一个宏观的概念:艺术和历史,对英雄人物生平的熟悉,以及对于人类在宇宙中十分偶然和短暂的地位的一点理解——所有这些,都触发出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豪的感情,宏观地去看、去知、去感以及了然于胸、深思熟虑的能力。目光远大,不戚戚以个人为念,智慧乃油然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