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证券/理财 |
2006年11月22日,深圳知名私募——同威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李驰在博客上做了一个“金融炼丹术”的预测:“股票指数未来两年拾阶而上,2007年不排除有较深调整,但最终股指将在2008年奥运前后达到高点。”
他当时预测2008年时A股会像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那样疯狂。写博客的当天;2006年11月22日,上证综指收报2041.35点,股市正开始向上爬坡。
但是李驰只说对了一半。2007年12月5日,在深圳汉唐大厦的会议室里,回想起一年之前的预测,这位在内地和香港股市投资16年的私募不得不承认,今年这样的行情很正常,只是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市场提前一年到了疯狂的程度。
从李驰做出预测后的一年时间里,上证指数从2006年11月突破2500点,到2007年5月份突破4000点,再到2007年10月突破6000点,A股已经实现了三级跳,A股市场也已从股改前的估值洼地逐渐演成全球的估值高地,对于经受熊市煎熬的李驰们以及其他没有经过熊市的私募们是一个历史的机遇。
疯狂的资金和受捧的私募
从2500点到6124点,今年前十个月里A股就像过节一般,资金充沛,巨量暴涨,人声鼎沸,皆大欢喜,在财富效应得到全面爆发之后,各路人等一扫熊市里的万念俱灰,纷纷涌入私募证券投资行业。
也因此,一直处于“灰色状态”的私募在今年被赋予非常高的曝光度,在聚光灯下,这些私募淘金者的背景被一一放大:从券商出来的私募,李驰这样在港股和A股投资多年的老私募,没经过熊市洗礼的新进入者……其中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尤其引人注目。
根据证监会基金监管部截至2007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共有28家基金公司的54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60只基金,而且绝大部分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他们的下一步便是私募阵营。
这其中包括两座金牛奖得主、原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田荣华。作为4000点离职的基金经理,他今年6月份辞职后创立了武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田荣华一起创业的还有来自鹏华基金的原基金经理易贵海以及另外一位基金经理,他们把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和组织研究移植过来,号称“第一个实行公募式的团队化管理的私募基金”。
私募阵营迅速扩大,这是私募业活跃的最好注脚。但是李驰也有担忧:“市场热闹了,什么人都跳出来做私募,整个行业处于鱼龙混杂的局面。”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随着股市的火爆,在形形色色的私募中不乏一些以承诺保高息来招揽资金的小私募,更充斥着一些打着私募基金招牌招摇撞骗的骗子。
与私募行业受到追捧相对应,不断涌入的民间钱潮更显乐观、甚至疯狂。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大量资金像潮水一样涌向股市。
在资本市场疯狂的时代,有的企业主甚至发现做十几年实业赚的钱竟比不上股票投资赚的钱多!这对私募来说是好消息,意味着资金募集根本不是难事,因而私募定向账户理财的门槛也水涨船高。
田荣华的武当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才半年时间,公司的定向理财账户的门槛也已经由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而像但斌——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这样在业界名气较大的私募身价更高,其定向理财客户门槛已经在3000万元以上,对于3000万元以下的客户,但斌干脆劝他们投资公司与平安信托开发的私募信托产品。而在去年,但斌还没有发行信托产品时,其定向理财客户的门槛才1000万元,一年时间内定向理财客户门槛就涨了两倍!
在但斌看来,如果说2007年的投资他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资金不够多,2004年、2005年牛市历史机遇来临之时资金不够,今天依然不够。
但斌的想法并不过分。相比较私募,公募基金募集资金的速度更为惊人。一百亿、两百亿、三百亿、六百亿元的募集规模不断被刷新,而且一天甚至半天之内全部搞定,甚至不得不比例配售。
李驰也感受到,私募与公募不同,公募有一个平台,不管业绩做得好不好,至少有平台让公募基金有机会去募集资金。“但私募却不一样,市场不热闹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有人拿钱给我们”。
不过李驰一直有个观点:“热闹的时候,永远不适合买入。”在他看来,就私募基金而言,越是二级市场冷清、越是难募集钱的时候,越是应该大募大买;越是市场热闹、容易拿到钱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去接这个钱。
然而现在私募市场大家做的事情,刚好跟李驰说的相反——能拿钱就拿钱。
业绩说话,谁在裸泳?
能拿钱就拿钱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投资者也并非博傻。
“公募基金只收取2%的管理费,而私募基金不仅收取2%管理费,还要拿走20%收益提成,(私募)最后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报,我感觉到力不从心。其实让20%也无所谓,关键是你们私募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为我们投资者获取回报和收益?”在深圳航天大厦,国信证券的一位资产过千万元的大客户向田荣华发问。
不止一位千万元大客户这样问私募基金经理,也不止田荣华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被投资者问到。类似这位大客户投资人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担心私募基金的高比例提成(20%)会大幅降低持有人的实际收益。
如果要说服投资者,每个人的道理说一套是一套,公募基金也不例外,但是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业绩,除了业绩,还是业绩。而实际上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如何?从百分之几到翻番收益,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位去年获得200%收益的私募基金经理今年的业绩继续好看:从今年1月到10月底时,他很早就发掘并且重仓中国平安(601318.SH)、中信证券(600030.SH)、万科(000002.SZ),这一期间,中国平安增长约242%,中信证券增长约344%,万科增长约184%。即使11月份股市震荡回调,一线蓝筹回调幅度较大,他现在账户上仍有300%的收益。
谈到回报率,李驰喜欢谈个股收益。因为在这轮牛市里,李驰只在二级市场投资只三个股票,他比这个私募基金经理晚了四个月建仓中信证券。在3月底以 40元左右买入中信证券,在8月份涨到85元时就抛掉。已经完成了由“投机到投资”蜕变的李驰2001年之后离开A股,转战H股,避免了四年熊市的煎熬,但他是较早意识A股牛市来临的嗅觉灵敏的私募,2005年回归A股,在6元左右发现了招商银行(600036.SH)的价值,在3元左右买进了万科,“长期”持有之后在今年8月份,他悉数抛空招行、万科,而8月份招行最高到39.04元,万科8月最高到35.34元(复权后相当于53元)。
卖出招行、万科之后,李驰和员工一起去新疆旅游。在李驰出门远游的当月,也就是8月23日,上证综指站上了5000点,股市热浪袭人,市场又一次狂欢。而5000点上,沪深两市的市盈率也站上了新高。根据统计数据,沪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59.17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更是高达69倍。5000点被轻而易举攻克之后,大盘开始继续上冲6000点。
然而股市再怎么涨,已经在山腰撤退的李驰觉得跟自己已经无关了:“在这个估值水平上,再去满腔热血地做多,我们没有信心,我也不知道别人哪来的信心。”
市场没有持续的暴利。其实,从3500点到4000点、5000点的行情中,众多私募基金就开始被逼空。从3000点的时候很多私募就开始轻仓操作,4000点、5000点私募看空就更加明显,不仅私募基金开始轻仓、空仓,连社保基金也开始减持。从5000点到6000点,大盘不断上探的过程其实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然而此时公募基金却不断加仓,公墓基金这一幕“独角戏”一直持续到10月。
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历史高点6124.04点,但迎风攀高的狂欢是短暂的。从10月下旬开始,大盘掉头直下,前期率领大盘直冲6000点的蓝筹股开始震荡整理,而号称“价值加博弈”的深圳龙腾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吴险峰在10月下调中受了“轻伤”。其所管理的资产在10月调整以后有不小的损失,吴赶紧空出一部分资金,做一些反弹性的博弈操作,不过尽管10月份回吐了不少,吴险峰所管理账户的收益也接近100%。
但今年私募被逼空最“惨烈”的例证非赵丹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莫属。由于过早在3000点时看空股市轻仓操作,赵丹阳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深国投)合作所管理的三只私募基金产品的收益率并不理想,今年4
月-10月的平均投资收益仅仅为7.23%,而三季度的平均收益更是低至3.7%,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除了忍受低收益率之外还要忍受投资者的质疑,赵丹阳今年日子并不好过。
私募路径之一
阳光化蛹动
虽然赵丹阳踏空了2007年牛市,而赵丹阳对私募行业的贡献在于,他是第一个把私募通过信托渠道引向“阳光化”的。2004年A股处于熊市时,他率先与深国投合作发起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由深国投作为受托人,赤子之心作为该信托的投资顾问。扣除信托费用后,投资顾问收取净利润的20%,投资者可得余下的80%。
这些私募信托产品又被俗称“阳光化”私募。如果说刚开始私募信托还“犹抱琵琶半遮脸”,跟随者寥寥,但是到了2006年、尤其是2007年,“阳光化”私募开始密集发行。东方港湾资产管理公司、晓杨投资管理公司、明达投资顾问公司、深圳林圆投资管理公司等一批私募基金,相继和深国投、平安信托开展了类似合作。因为这些私募深知,信托是目前私募实现阳光化的唯一通道。
深圳万胜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孔凡鹏原来打算要跟深国投合作发行产品,“连资金也募集到位了,但后来因为信托产品资格在深国投那排队了很久,最后等到4月份时股指已经很高了,后来就干脆决定不做A股了”。
吴险峰的龙腾资产管理公司4月份成立后马上提出与深国投合作发起深国投·龙腾集合资金信托,5月份开始正式接受考察,过了半年之后,12月左右才刚刚获批。由此可见,要通过信托发行私募信托产品并非易事,在深国投和平安门外排队的私募多了,但斌甚至形容这种情形为过独木桥。
对于私募而言,发行私募信托的好处不言而喻。“私募信托产品在持股比公募基金要更集中一些。之前私募信托的持股上限是10%,而现在放宽到20%。而在公募,投资一只股票要买到3%、5%都很难。买到2%以上要审批一次,买到3%要审批一次,买到5%又要再审批一次。因而,要集中持股非常不容易。”由公募基金转向私募基金领域的田荣华深有感触,“在私募,我们可以将持股比例提高到20%。在市场好的时候,集中投资可以有更高的收益。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但是即使私募信托产品的持股比例放宽,而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最好收益的往往只有两三只股票,持股比例将更高,所以很多做得好的私募基金经理不发私募信托产品,因为他们只买两三只股票并重仓持有。比如李驰和收益将近300%的基金经理,他们往往只重仓两三只股票,做定向账户管理会更适合他们。
正当私募报以极大热忱去挤信托这座独木桥的同时,关于私募信托大幅跑输公募基金和指数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正如前述所言,在今年指数步步高攀之时,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被逼空,选择轻仓操作,因此这部分私募的业绩与步步攀升的指数背道而驰。
但who care(谁在乎)?等候发信托的私募基金仍然大有人在,而且这也是私募基金名正言顺迅速扩张的机会。
私募路径之二 转身PE
李驰回忆说:“2006年时我们简单预测这轮行情主因就是人民币升值行情,受益最大者非银行地产莫属。但行情迅速走到今天,已经把这个概念炒得差不多了。”确实,全世界的股市无不出于此: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强烈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的大量涌入,这些都是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
正是由于此想法,无心恋战的李驰在5000点上空仓了。而且不仅仅他一个人空仓,深圳万胜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孔凡鹏比他更早空仓,四月份上证综指3700点左右就空仓了,赵丹阳也在3000点出来了。
“在8月份的时候,收益水平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不是看空,只是不再参与估值水平已高的二级市场而已。” 李驰说。
整个市场处于高估值区间,迟早要回落到中估值区间,也迟早要回落到低估值区间,这是全球证券市场百年发展的规律,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二级市场没有东西可以搞了,我们就不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了,就等待了。这等待不是一个月、三个月,而可能是一年、几年的时间。”李驰因此得出一个感悟: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但是李驰们并没有退出这个市场,新的方向是PE(私募股权)投资。
深圳的私募总是嗅觉最灵敏、行动最快的群落。去年开始,就已经有部分私募证券基金开始做一级市场投资。但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私募基金转向PE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下半年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找同威,但是李驰这个时候告诉投资者,要把资金交给他可以,但不是投向二级市场,而是转向一级市场做PE(私募股权)投资。他的精明在于 “不同的山上唱不同歌”,一来可以不摊薄定向账户管理的业绩,二来还可以抓住一级市场的暴利机会。因为他预测明年的深圳创业板将是又一次国内资本盛宴的大舞台。
早就从A股全身而退转做股权投资的孔凡鹏行动更为迅速,除了港股市场之外,他已经在内地谈了好几个投资项目。而像晓杨投资总经理周洪兵、明达投资董事长刘明达、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李春瑜等一批原来二级市场的私募开始纷纷转战一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投资股权的热情一点都不比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少,实际上这也让二级市场上的资金可以享受到一级市场的暴利机会。
随着新《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重新修订,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领域,私募基金的参与都透明得多。
“大家都觉得PE投资比较稳健,如果以后持续牛市,回报可以更多。而就算以后是熊市,持有好的项目也不怕,只不过是少赚点钱。”孔凡鹏的想法比较有代表。
显然,如果再晚进入,PE还会水涨船高,留给私募议价的空间就会缩小。李春瑜的做法与其他私募不同,自己筹集资金后,将这笔钱委托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去找项目投资,行业内称为跟投基金,即不做主投,而是分享5年股权投资的收益。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至少这个市场资金还是足够的。
私募路径之一
虽然赵丹阳踏空了2007年牛市,而赵丹阳对私募行业的贡献在于,他是第一个把私募通过信托渠道引向“阳光化”的。2004年A股处于熊市时,他率先与深国投合作发起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由深国投作为受托人,赤子之心作为该信托的投资顾问。扣除信托费用后,投资顾问收取净利润的20%,投资者可得余下的80%。
这些私募信托产品又被俗称“阳光化”私募。如果说刚开始私募信托还“犹抱琵琶半遮脸”,跟随者寥寥,但是到了2006年、尤其是2007年,“阳光化”私募开始密集发行。东方港湾资产管理公司、晓杨投资管理公司、明达投资顾问公司、深圳林圆投资管理公司等一批私募基金,相继和深国投、平安信托开展了类似合作。因为这些私募深知,信托是目前私募实现阳光化的唯一通道。
深圳万胜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孔凡鹏原来打算要跟深国投合作发行产品,“连资金也募集到位了,但后来因为信托产品资格在深国投那排队了很久,最后等到4月份时股指已经很高了,后来就干脆决定不做A股了”。
吴险峰的龙腾资产管理公司4月份成立后马上提出与深国投合作发起深国投·龙腾集合资金信托,5月份开始正式接受考察,过了半年之后,12月左右才刚刚获批。由此可见,要通过信托发行私募信托产品并非易事,在深国投和平安门外排队的私募多了,但斌甚至形容这种情形为过独木桥。
对于私募而言,发行私募信托的好处不言而喻。“私募信托产品在持股比公募基金要更集中一些。之前私募信托的持股上限是10%,而现在放宽到20%。而在公募,投资一只股票要买到3%、5%都很难。买到2%以上要审批一次,买到3%要审批一次,买到5%又要再审批一次。因而,要集中持股非常不容易。”由公募基金转向私募基金领域的田荣华深有感触,“在私募,我们可以将持股比例提高到20%。在市场好的时候,集中投资可以有更高的收益。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
但是即使私募信托产品的持股比例放宽,而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最好收益的往往只有两三只股票,持股比例将更高,所以很多做得好的私募基金经理不发私募信托产品,因为他们只买两三只股票并重仓持有。比如李驰和收益将近300%的基金经理,他们往往只重仓两三只股票,做定向账户管理会更适合他们。
正当私募报以极大热忱去挤信托这座独木桥的同时,关于私募信托大幅跑输公募基金和指数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正如前述所言,在今年指数步步高攀之时,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被逼空,选择轻仓操作,因此这部分私募的业绩与步步攀升的指数背道而驰。
但who care(谁在乎)?等候发信托的私募基金仍然大有人在,而且这也是私募基金名正言顺迅速扩张的机会。
私募路径之二
李驰回忆说:“2006年时我们简单预测这轮行情主因就是人民币升值行情,受益最大者非银行地产莫属。但行情迅速走到今天,已经把这个概念炒得差不多了。”确实,全世界的股市无不出于此: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本币强烈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的大量涌入,这些都是发动一轮大牛市的背景。
正是由于此想法,无心恋战的李驰在5000点上空仓了。而且不仅仅他一个人空仓,深圳万胜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孔凡鹏比他更早空仓,四月份上证综指3700点左右就空仓了,赵丹阳也在3000点出来了。
“在8月份的时候,收益水平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不是看空,只是不再参与估值水平已高的二级市场而已。” 李驰说。
整个市场处于高估值区间,迟早要回落到中估值区间,也迟早要回落到低估值区间,这是全球证券市场百年发展的规律,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 “二级市场没有东西可以搞了,我们就不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了,就等待了。这等待不是一个月、三个月,而可能是一年、几年的时间。”李驰因此得出一个感悟: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但是李驰们并没有退出这个市场,新的方向是PE(私募股权)投资。
深圳的私募总是嗅觉最灵敏、行动最快的群落。去年开始,就已经有部分私募证券基金开始做一级市场投资。但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私募基金转向PE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下半年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找同威,但是李驰这个时候告诉投资者,要把资金交给他可以,但不是投向二级市场,而是转向一级市场做PE(私募股权)投资。他的精明在于 “不同的山上唱不同歌”,一来可以不摊薄定向账户管理的业绩,二来还可以抓住一级市场的暴利机会。因为他预测明年的深圳创业板将是又一次国内资本盛宴的大舞台。
早就从A股全身而退转做股权投资的孔凡鹏行动更为迅速,除了港股市场之外,他已经在内地谈了好几个投资项目。而像晓杨投资总经理周洪兵、明达投资董事长刘明达、深圳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李春瑜等一批原来二级市场的私募开始纷纷转战一级市场,在一级市场上投资股权的热情一点都不比二级市场投资股票少,实际上这也让二级市场上的资金可以享受到一级市场的暴利机会。
随着新《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重新修订,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领域,私募基金的参与都透明得多。
“大家都觉得PE投资比较稳健,如果以后持续牛市,回报可以更多。而就算以后是熊市,持有好的项目也不怕,只不过是少赚点钱。”孔凡鹏的想法比较有代表。
显然,如果再晚进入,PE还会水涨船高,留给私募议价的空间就会缩小。李春瑜的做法与其他私募不同,自己筹集资金后,将这笔钱委托给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去找项目投资,行业内称为跟投基金,即不做主投,而是分享5年股权投资的收益。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至少这个市场资金还是足够的。
前一篇:钱柜KTV,平价奢华
后一篇:变化-永恒的宇宙旋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