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私募基金三人谈
以2001年为分水岭,中国的私募机构形成了“南强北弱”的格局。北方的多数私募机构泥足深陷于A股市场,境况惨淡。而深圳的一些私募机构由于距离香港很近,视野所及,发现了优于A股的投资机会,因此转战香港股市。结果是,一方面避开了A股四年熊市;另一方面,其投资理念也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资本市场中得到了升华。
目前这些机构普遍完成了向价值投资的转变。一年来,随着A股一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和二级市场的回暖,这些私募机构纷纷回归A股。那么,他们是如何投资A股的呢?本刊11月初与三位私募基金经理对话价值投资的话题
李驰:“第一不输钱,第二记住第一条”
本刊记者吴晓兵/文
李驰领导的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私募基金性质的公司,和他言必提及的巴菲特相比,无论是人和公司都很年轻,但15年的时间持续保持高增长,投资业绩可谓斐然。从出游西藏一个月归来后,李驰外貌上有了些变化,面目更加清瘦,并且留起了胡子,再加上他酷爱“奇装异服”,身着中式对襟唐装的李驰更像一个艺术家。而他恰恰是将投资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并对此倾注了极大热情。在 11月2日下午的四个小时里,李驰侃侃而谈,给记者讲述了同威公司投资团队对价值投资的感悟和一些经典的案例。他讲话时语速很快,脸上焕发着光彩。
像巴菲特那样投资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世界上那些钱越来越多的富豪们,他们的投资不知不觉都走到一条道上了,就是买大的、好的公司的股票集中投资。李驰自觉现在他享受的是“快乐投资”的人生乐趣。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是当前的一个主题,许多人经历了各种尝试后,都转而接纳了这个理念。首先介绍一下你们的投资理念是如何向价值投资方向转变的?
李驰(深圳市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如果一个人在市场上没有输过钱,他会自觉走上价值投资这条路吗?我觉得不太可能。人都是在失败中成长,我们也是在市场中交了学费,最终感觉还是这样做最稳妥安全。价值投资的背后其实是一些最基本简单的公理,并不是谁独创或拥有,只是谁能应用得好的问题。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的方法很难掌握吗?
李驰:巴菲特在很多场合说过,学证券投资根本不需要上大学,投资其实就是对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的认识,很容易掌握。可是巴菲特又说,大众从来没有过向价值投资靠拢的趋势。价值投资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开始没有刻意去模仿巴菲特,而是自己在摸索怎样投资成功的机会更大。后来发现和巴菲特本人、和其他做投资成功的人,想法基本一样,就是做任何一个投资,先不要考虑赢,先要考虑会不会输。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心态,做决策的时候只想赚钱,只要有这种心态的人,我感觉还没有入价值投资的门。
有几本书介绍巴菲特怎么做投资、怎么看市场。这些书其实也就阐明了两个观念,一是讲复利的时间价值,二是讲集中持股。概括起来就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在便宜的时候买进一个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
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要是有一天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做,现在的身价可能一百亿都不到。复利的增长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好多人也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那个太慢,总想投机一下赚一大把,之后再来做价值投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