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私募基金的价值之路——访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1)

(2006-10-12 20:45:57)

坚定价值投资之路

——访深圳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

Value <价值杂志>2006年8月 第9期(总第56期)

 

Value有人说公募基金前两年坚持的价值投资其实是一种表演,你对此怎么看?私募基金存在不存在像公募基金类似的行为呢?你对价值投资又是怎样看的?

 

李驰:大众的恐慌或者亢奋都能在基金指数涨落中得到体现。基金指数为什么下跌?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众恐慌要赎回,基金也不得不抛售,所以基金指数的低点和高点基本上都是大众行为恐慌或亢奋的外在表现。公募基金为了正常的运作需要表现,为了吸引客户,它也必须在短期时间内迅速表现他们的业绩。

相比较而言,私募基金这方面的麻烦就少很多。因为私募基金的募集本身就非常困难,但如果你的水平确实高,客户认可你,那他就会终身跟随你。这当然需要和客户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客户理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跟公募有一定的区别,公募基金有时还需要保密,我们则需要让客户充分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解释清楚我们行动的理由,让客户明白正在进行的投资是有道理的。

有些基金经理以股价马上涨不涨论英雄,有的客户也喜欢这样。我们也遇到了一些要求买进后立即上涨的客户,不过这样的想法在我们这里行不通,因为我们要做的是长远的事。

我们崇尚并基本理解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实践。我们公司网站介绍了几位投资专家,给了巴菲特最长的篇幅,这也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观点。其他几位投资专家中,最接近他的是彼得·林奇,而索罗斯等人的风格基本上与价值投资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跟现在的有些公募基金不同,他们坚持的是不是价值投资还有待时间去检验,他们之中或许不乏波段操作的高手。但许多基金目前崇尚的贵州茅台,目前的价格就可能已偏离了价值,因为我们觉得贵州茅台的炒作和以前的庄股有非常相似之处,只不过它做到了“合适的时点和合适的股票”,所以显得风险似乎较小。至于我为什么说它不像是价值投资呢,你看巴菲特投资的对象都有商业模式上的可复制性,而且数量可以无限扩大。贵州茅台目前看不到这个特征,它能销售到100多个国家并成为当地的大众品牌名酒吗?显然看不到,现在它股价的上涨是靠它产品的涨价,这一点确实提供了茅台股价过去两年上涨的理由。但有人用巴菲特的理论来评价茅台的上涨是不准确的,哪怕美国的AB啤酒公司都比它符合巴菲特的理论,因为AB的商业模式可以在全球复制。(实际上这几年巴菲特已开始在AB上建仓了。)茅台还看不到这个特点,它目前还只是中国的文化。

 

Value现在你能不能讲讲你进入证券投资市场以来关于投资的心历路程,因为你刚才的思想肯定不是只靠读书来的,一定是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些理论才得以保留和发展的。

 

李驰:10多年前,我们还比较年轻,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收益。我们刚进股票市场时都希望赚钱快而且数量多,抱着这个信念在A股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好多年。

当时沪深股市出现过一波行情,时间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那一段时间里。那时候我们的心态和新入市的股民没有什么两样,觉得进去了就赚钱很开心,但并没有想过整个行情的起落规律。后来那次行情跌下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跌期间,自己也在不断总结,想弄清楚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

我在思考的同时,也和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并不断向这个领域的杰出者学习,比如我现在的合作伙伴韩涛,他在投资方面有自己许多非常独到的见解。如今他是我投资领域的榜样。现在看来一些非常理性的选股方法当时并没有为人们所认识,他当时讲到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比如99年他就讲到同股同权的B股便宜就要买B股,之后他也一直参与B股投资,直到01B股开放后全仓退出,两次重仓买到翻10倍的B股。在A股里我回头看到了翻10倍的股票,但我没买到;在B股里回头也看到了,我的朋友却做到了。我就反思他为什么能做到而我为什么没有做到?等到01B股开放,我的感触更深了:机会其实一直就在眼前。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研究巴菲特、林奇等人,才发觉他们说的话都是出自肺腑,没有任何包装,他们成功投资的真理都包含在自己或者别人写他们的书籍中。但大家并不相信真理是那么简单,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校训就是“求是”。但我在大学里没有真正领会,来深圳的前几年中也没有学到,直到后来在参与证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过程中才发觉,无论是做人也好做投资也好,都需要求是,同时也体会到真理确实十分简单,关键在于人们往往不相信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Value我觉得巴菲特在1969年退出股市之后的行为才真正发挥了价值投资的魅力。

 

李驰:是的,前段时间我讲过,巴菲特什么时候退出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大牛市开始不久后退出的。美国的那次大牛市是1969-1973年,整整一个牛市,巴菲特几乎都离开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发财。而且是发大财。

我们为什么在牛市里还能保持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是因为在B股开放后,也就是20016月政府允许所有居民可以参与B股投资之前的两个月内,市场疯狂后我们就退出了。那一次退出令我印象深刻,我也相信了以前不甚了解的价值投资理论。从那之后,我们的步伐就合上了市场的节奏。

退出之后,我们再次回到我们已熟悉的香港股市,当时香港市场上的许多股票都跌到了非常便宜的价格区间,这给了我们机会。在这么多次崩溃中,我们的投资信心并没有丧失,反而越做越有自信,而我们的路也越来越像巴菲特一样规规矩矩了。

回溯过去,我们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有很多投机的色彩,也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但是在整体仓位上没有犯致命的错误,这才使我们生存下来,并且有机会领悟到真正的投资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