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的另一种——苣菜,我家乡俗称甜韭菜(红茎)、苦韭菜(白茎),统称苣苣菜。这次回去吃了两顿苣菜馅的饺子,是乡亲送的苣苣菜的干菜。
2012年在尼亚加拉,刚走进公园就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大草
看着就是长裂苦苣菜啊!赶快拍了一张照片↓

下面照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

—————————————————————————————————————————————————
本草纲目中的苦菜包括 苦苣菜和紫花山莴苣两种。
苦苣菜:俗名“取菜”谐音,红茎。紫花山莴苣:俗名“取菜娘子”,白茎。取菜娘子比取菜苦。
苦菜(苦苣):味苦、性寒、无毒。主治五脏邪气,厌食胃痹。经常食用安心益气。增强体力。可治腹泻,清热解渴。
注:脾胃虚寒的人不可以食用。[摘自百度知道]
苦苣菜,别名苦菜、滇苦菜、田苦卖菜、尖叶苦菜。菊科苦苣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有纺锤状根。茎中空,直立高50—100厘米,下部无毛,中上部及顶端有稀疏腺毛。叶片柔软无毛,长椭圆状广倒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3—8厘米,深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至小尖齿;茎生叶片基部常为尖耳廓状抱茎,基生叶片基部下延成翼柄。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丝状毛;总苞钟形或圆筒形,长1.2—1.5厘米;舌状花黄色,长约1.3厘米,舌片长约0.5厘米。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后红褐色;每面有3纵肋,肋间有粗糙细横纹,有长约6毫米的白色细软冠毛。
苣荬适应性很强,抗逆性强,抗寒又耐热。根芽在地温10~15℃时即可出土。种子在3~5℃即可萌芽。发芽适温为20~27℃。生长发育适温为10~25℃。抗旱、耐涝、耐盐碱,但在土壤湿润,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品质脆嫩。干旱时,叶片纤维多,品质差。但水分过多,易烂根致死。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滨海盐碱地亦可生长,房前屋后,地头地角均可种植。但以种植在肥沃、疏松、保水肥力强的壤土中为最好。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世界各国均有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
蒙药名嘎希棍一诺高(《蒙药正典》 )
别名苦菜、苦苣、扎库日。
学名Sonchus oleraceus
L.(菊科)
全草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癌一37,6天之后,皮下注射本品酸性提取物,6—4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等)。
中药治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黄疸,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淋,痈肿疔疮,肠痈,乳痈,痔瘘,毒蛇咬伤。蒙药治“协日”热,口苦,口渴,发烧,不思饮食,泛酸,胃痛,嗳气,“巴达干宝日”病。
用量用法:中药l0一30克(鲜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或煎水熏洗患处。蒙药多入丸散剂。
苦菜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在欧洲也有不少知音。据介绍,欧洲常见的苦苣菜其形状与中国苦菜十分相似,亦开黄花,茎中空,折之有白色浆液流出。故欧洲民众俗称其为"牛奶菜"。欧洲农夫们普遍称苦苣菜为"猪婆菜"。据说母猪在产仔后只要经常喂给它新鲜苦苣菜就能增加其奶水,确保仔猪的健康成长。此外,苦苣菜在欧洲也是一种食用蔬菜,欧洲民众常采集嫩叶做色拉。苦菜还是一味良药。欧洲民间常榨取其白色浆液涂在被黄峰、毒蝎之类毒虫蛰过的皮肤上以消炎、止痛。中国民间常将苦菜水煎后内服以治"搭背"之类痈疮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等)。据报道,湖南民间将苦菜与白酒同煮治疗产妇急性乳腺炎。
近几年来苦苣菜受到国际保健食品界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苦苣菜是一种出色的保健食品。苦苣菜的白浆中含"苦苣菜精"、树脂、大量维生素C以及各种类黄酮成分。据说常食含苦苣菜的食品可防治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症以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国外也开发出多种苦苣菜保健食品,其中包括含苦苣菜汁饮料、苦苣菜营养饼干、苦苣菜色拉酱等等。[摘自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三月三,曲麻菜乱钻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