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听说嘉兴某校一个教师的女儿在美国留学,五年不得回国,在即将完成学业回国时,却不幸突发疾病(哮喘)离开了人世。家长没能前去,是她的同学把她的骨灰捧了回来……那时我就想,以前的那些留学生和他(她)们的家长及众多亲朋好友们,为了理想所经受的相思之苦,是不可想象、难以用语言表诉的。如今,因为有了网络,方便快捷又廉价,使我们生活充满了阳光和乐趣,但我却茫然不知是哪位科学家为此做出过贡献。今天,偶然阅读冷剪的博文获得了这个信息,既高兴也感慨。假如没有网络,别人且不说,我的生活将大打折扣……以此文表示我对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纤之父”高锟深深的敬意,谢谢您和您的家人,并送上我衷心的祝福——快乐长寿!
图来自中国新闻网↓
http://image1.chinanews.com.cn/09p/PhotoN/091007/091007048ta_3.jpg
香港前中文大学校长、七十六岁的光纤之父高锟及另外两名美籍科学家,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他们在光纤传导研究的成就。图为中大行政大楼挂上高锟的油画。中新社发谭达明摄
———————————————————————————————————————————————
高锟,1933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美籍返华的律师。家境富裕的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童年便已显露出对科学的兴趣。高锟一直在国内上学至15岁,1948年随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曾先后在香港大学、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伦敦大学就读,并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从普通工程师做起,开始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他的妻子黄美芸是他的同事。随着孩子们的出生,家庭经济并不宽裕,银行户头最惨时候只有20英镑,常常不得不量入为出。但是13年间,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1964年,他首次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6年,高锟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当时他的理论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为了寻找没有杂质的玻璃,高锟造访了许多大型玻璃工厂,还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科学家们讨论玻璃的制法,企图寻找到那种真正纯净的玻璃。但有很多人嘲笑他: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年后,高锟终于发明了石英玻璃,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诞生了。那一刻,高锟和妻子激动得相拥而泣!之后又经过无数次研究和创新,第一个光纤系统终于在1981年成功问世,给世界带来巨大变革。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高锟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1970年,高锟受聘任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后又任香港大学第三任校长;1982年,受聘为耶鲁大学兼职教授及研究员,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1996年高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发现的小行星命以“高锟”命名。
嘉兴的秋天,寒流前夕采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