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罗非鱼知识学习杂谈 |
分类: 精品收藏 |
受精后,雌雄魚不停地煽动其鰭条,使受精卵周围通风增氧,並对受精卵加以保护。幼魚鰭化后,亲魚将仔魚从一个产卵巢移到另一个产卵巢中。经过2~3周后,幼魚便离开产卵巢生活,亲魚又继续进行产卵。
产卵時,雌魚从一个产卵巢游过另一产卵巢。吸引雄魚游到产卵巢前方,雌魚在巢內排下一批魚卵,雄魚接着排精,然后雌魚将授精卵含在口中孵化,时间约在 50~60秒內进行。最后,雌魚口含着几百粒受精卵离开产卵巢,躲进水生植物繁生的隐蔽水域中等候受精卵孵化。一旦雌魚口內仔魚孵化,以及仔魚孵黄囊被吸 收后,雌魚即张开嘴巴,让仔魚自由游到水中。仔魚多成群在雌魚周围附近游动,若遇到有敌害侵袭时,随即钻回雌魚口中作为隐蔽场所。当幼魚长到9~10mm 时,数以百计的幼魚成群聚集在一起活动。当莫桑比克罗非魚幼魚长到22天后,即离开雌魚成群开始独立生活。
几乎所有的口孵罗非魚,多数是由雌魚来承担口內孵化。但亦有些罗非魚,如果颏帚齿罗非魚(S.
口孵对提高幼魚的成活率和增进繁殖活动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交。口孵罗非魚对环境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特別对水位具有较大变化的水域,以及对幼魚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所有底层产卵和口孵的罗非魚,虽然然为了产卵繁殖而在底层适当占领地域进行筑巢活动,但是很少发现彼此之间为此有真正的战斗而受伤;然而,根据 Boll(1975)观察到莫桑比克罗非魚在争夺产卵巢的过程中,32万尾亲魚有10%曾负伤。各种罗非魚中,以尼罗罗非魚的竞争性较強,巨鰭罗非魚次 之,伽利略罗非魚较差。罗非魚选择产卵巢的竞争性对在开展池塘和网箱养殖罗非魚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口孵的罗非魚来说,产卵场所应包括有三方面的繁殖区:
1.底质平坦,泥沙质。产卵巢平均深度为1m,这样可容纳一定数量的亲魚活动,以保护亲魚能连续繁殖。
2.有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作为亲魚口孵期间的隐蔽地。
3.水深10~20cm的浅水区,以便仔魚在迁移到成魚塘或网箱养殖前进行培育成长之用。
掌握各种罗非魚的繁殖习性,使人们能为罗非魚成魚养殖设计旨在池塘限制其过度繁殖。
作为底层产卵和口孵魚类的罗非魚,在天然水域中,其繁殖习性经常到诸如水位变动,水生植物的繁茂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人工建造的水库,经过暴雨水位增 加洩洪,水库內的罗非魚类,不论是亲魚种群还是受精卵仔魚,都有可能遇到灾难性的影响,但是有某些口孵繁殖的罗非魚雄性由于栖息在较深水层,受到影响则较 少。在萨伊的Mwadingusha湖,水位经常变动,黑边罗非魚(T.
尼日利亚的Kainji湖(于1969年建成),罗非魚的种类组成有伽利略罗非魚、尼罗罗非魚和紅腹罗非魚,其种类組成比例为16:5:1。为何伽利 略罗非魚的种类組成占特別优势,其解释是:该种罗非魚在繁殖条件方面比尼罗罗非魚和紅腹罗非魚无特別的需要,尤其是在水底层和水生植物的繁茂等方面要求较 低。在其他人造的水库情況表示亦相同,如Nasser水库,伽利略罗非魚种群,亦比尼罗罗非魚种群显得丰富。
有些罗非魚由于养殖原因移殖到与原来栖息条件不同,尤其是气候环境各异的水域中,其产卵情況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黑边罗非魚在沙巴(Shaloa)养 殖过程中,由于遇到干冷季节,明显地限制其产卵活动,但是在萨伊的Yangambi湖,那里气候温暖,黑边罗非魚产卵活动仍继续进行 (Gosse,
各种罗非魚的好斗性与其性別、个体大小、年龄等因素,特別是与水温的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台湾,养魚者对紅腹罗非魚的兴趣不大,因为它在水中的好勇斗狠(陈,1976);在萨伊的池塘中,紅腹罗非魚与黑边罗非魚生存竞爭剧烈。在维多利亚湖,红腹罗非魚妄图设法把多变罗非魚排挤掉。
根据商业捕捞和游钓漁业采用各种不同的采集方法,如拖网、刺网、定置网,以及采用潜水在水底观察,声音反射,同时还在湖河中采用电魚等各种方法,以获得各种罗非魚水平和垂直的分布资料。各种罗非魚在湖泊河流的分布基本特征是多数局限在浅水的岸边中;因此,在尼日利亚的Kainji湖,平均水深为 50m,但在湖中捕到的伽利略罗非魚、尼罗罗非魚和紅腹罗非魚多数在湖浅水岸边,水深0~7m,罗非魚生物量达到107kg(1978)。
前一篇:珍稀动物园⑺
后一篇:祝福送给奥运健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