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缩影---泰山石刻

标签:
书法泰山石刻题刻熊克武杂谈 |
分类: 博侃杂谈 |
民族文化的缩影---泰山石刻
(本文作者风信子特此声明,本文图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屹立于中国东方的泰山,参穹灵秀,形势巍然,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不断渗透和渲染下,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缩影。其山体之博大,景象之雄伟,精神之崇高,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内涵之丰富,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历来是至高无上的。
泰山的历史从石头开始,泰山的文化由石刻延续。特别是自秦汉至唐宋,随着帝王封禅告祭仪式的不断举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群众性的游山朝拜活动越来越盛,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资料,令泰山锦上添花。这些石刻资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广大游客真正认识泰山、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据有关记载,我国有文字的石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石刻文字是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泰山石刻就是这部文化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介绍,泰山石刻总数有6200余处之多。石刻的载体分为碑、摩崖、块石、墓塔、经幢、墓志、匾额、牌坊、石柱和桥、亭等。
关于泰山上刻石,《管子》、《庄子》都有记录。《管子》云:“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续汉书•祭祀志》注引)。可以说,泰山刻石是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相印证的最早石刻文字,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等,实乃中国真正的石刻源头之一。
只不过,由于五一小长假只有三天的时间,扣去来回路程的时间,实际上游览的时间不过是仅仅有一天多的走马观花时间,因而能够涉足到的区域显然是十分有限的,所欣赏到的石刻自然不过是那浩瀚沧海的一粟而已。再则,又由于是处于节日期间的旅游各峰期,到处是拥挤不堪的游客,许多景点前始终挤满了流连欣赏、拍照留影的人群,因而遇到一些经典的石刻碑文,即使很耐心的等待,也很难有机会进行拍摄。
同时,虽然游览的范围有限,但所到之处需要拍照的名胜依然感觉实在是太多,加之因为天气不大好而要常常使用闪光灯,因而使相机的电池过早的就没了电,致使许多看到的经典石刻无法再拍摄了。
下面就与喜欢此道的朋友分享下游览泰山时拍摄的部分石刻PP(为便于了解,尽本人所知和能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一并附录于此)。
纪泰山铭
此石亦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所制。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l320厘米,宽530厘米。现存铭文1008字(包括标题“纪泰山铭”和“御制御书”),字径25厘米,隶书。额高395厘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字径56厘米,隶书。铭文为玄宗李隆基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形制壮观,文辞雅驯,为汉以来碑碣之最。其书法道劲婉润,端严浑厚,为隶书造成一种新面目,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雄峙天东”碑,康熙已卯仲夏谷旦,山东巡抚王国昌。此碑在岱顶平顶峰北侧,立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碑高244厘米,宽70厘米。碑阳题“雄峙天东”竖列4字,字径57厘米,行书。
蔚然深秀,光绪癸巳荷月,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
原题刻位于纪念碑西北,摩崖高50厘米,宽172厘米,大字径47×33厘米,行书体,系清光绪癸巳年(公元l893年)荷月,历下张传如、李祺纪题镌。此拓本复制题刻位于岱庙内。
“五岳独尊”题刻位于泰山极顶(玉皇庙东南),海拔1545米。历经百年沧桑的“五岳独尊”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的,所谓宗室,也就是王室的子孙,皇帝的亲戚,所以说,当年题写五岳独尊四个字的人叫爱新觉罗玉构!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
由于游客围观者甚众,一直挤不进去拍摄,没办法,只好将克隆在岱庙内的复制题刻充下数了。
青峰(辟?)丹崖,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
云峰,此题刻摩勒于岱顶大观峰西,系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l684年)十月初十日,登泰山时所御题。摩崖高270厘米,宽100厘米,字径100×80厘米,楷书体。
登峰造极,光绪己丑。此题刻位于五松亭旁。摩崖高70厘米,宽156厘米,大字径33×40厘米,系清光绪己丑年(公元l889年)题镌,楷书体。
能成其大,民国二十一年秋八月,熊克武。
此题刻位于对松山路旁。摩崖高290厘米,宽110厘米,系民国二十一年(公元l932年)秋熊克武题书。大字径45×45厘米,楷书体。
置身霄汉,此题刻位于岱顶凤凰山。摩崖高500厘米,宽100厘米,大字径l05×75厘米,楷书体。
独立大夫,五大夫松世传蓺自秦赢。今观之,质理脓脆,非古也,或后人树建,以存旧耳。此松不在五大夫中,乃其虬屈苍劲,有君子中立不倚之意,□视五大夫为强,予嘉之。书此以表孤节。岁壬戌,广汉任斋塗泽民题,济南府同知相郡翟涛立石。
此题刻位于对松山下登山路旁的石壁上。摩崖高75厘米,宽230厘米。“独立大夫”四字的字径为38×37厘米,行书体,并有小字跋语。其题镌时间当是明嘉靖壬戌年(公元1562年),广汉任斋鋈泽民题书,济南府同知相郡翟涛立石。
玉皇顶上有井,即传说中的圣水井名,因孔子及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饮用此水而得名。井旁有碑,碑上“圣水井”三字,乃乾隆皇帝所御笔亲书。
万丈摩崖石刻位于悬崖峭壁的玉峰崖上,远远望去,恰如天然图画上的一枚大印章。因为无法登上去,所以很难想象当时是怎样刻上去的。
这摩崖高25米,宽13米,每个字的字径约1米,碑文是乾隆登泰山时所作《咏朝阳洞诗》,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碑。那些字看上去刚劲有力,可惜只能遥望而不能详看领略乾隆皇帝的“笔墨”文采,甚是有些遗憾。
第一山,米芾书。此碑在岱庙汉柏院东侧北首。碑高247厘米,宽106厘米。碑阳刻“第一山”竖列3字,字径1O0厘米,米芾行书,系l963年以拓本复制。碑阴题“树种汉时”竖列4字。
第一山碑阴题“树种汉时”竖列4字,字径50厘米,隶书,系集经石峪大字。
风月无边,此石刻的两个字,是夸赞泰山的风景。题刻实际是个拆字游戏,它是将繁体的风月二字去其边框所成,暗喻此处“风月无边”。乃己亥(公元1899年)夏六月,历下才子刘廷桂所题书。
登泰观海,嘉靖四十一年,御使射洪高泉郭东山、御使襄阳刘行、郎中卫郑州□□先,员外郎番禺刘川□岭。此题刻位于岱顶唐摩崖东。摩崖高150厘米,宽360厘米,大字径78×55厘米,系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郭东山等题镌。楷书体。此拓本复制位于岱庙汉柏院东侧北首。
虎
起初乍看,以为此字为“象”,经查方知是为篆书体的虎字。字径105×50厘米。
篑为山。此碑位于岱庙汉柏院内。碑高130厘米,宽87厘米,字径65×50厘米。楷书体。
泰山吟,此碑位于岱庙汉柏院内。西晋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拔地通天。道光辛丑仲夏,长白宝清题。此题刻在平顶峰西侧石壁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字面高124厘米,宽400厘米。“拔地通天”4字横列1行,字径80厘米,隶书。此拓本复制,嵌于岱庙墙内。
“寿”字题刻,
钱泳
上善若水。此碑位于岱庙石刻园。“上善若水”为北大校训。“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