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悦读』马尔克斯: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2014-04-19 02:03:36)
标签:

网摘

分类: 平行时空与君同
『悦读』马尔克斯: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图:Pluto

 

文/百 度




『悦读』马尔克斯: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张颐武

《百年孤独》终于获得了授权,但一个最微妙的悖论在于,它未经授权的时候,人们以最大的热情阅读它,它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授权到来之时,其实我们已经在缅怀它已经一去不复返的影响。小说的命运往往比小说本身还更有看头。

 

 

宁远

在《我不是来演讲的》里,老马谈到《百年孤独》的出版,他说,全书写成后,他和妻子抱着五百九十页的书稿去邮局,邮局的人称了称,说需要八十二比索,他们没那么多钱,只好把书稿拆开,先寄去前半部,想着出版社的编辑可以先读。

 回家才发现,寄走的是后半部。这又忙着凑钱,钱还没凑够,编辑就迫不及待想看前半部,给他们预支了稿费。

 就这样,《百年孤独》出版了。那是在他们一家连续几个月付不起房租穷困潦倒的日子之后。

 

 

唐玉雪

此时,我已步入不惑之年。剔除岁月沉淀在心灵表层的尘霾,我日益发现和内省到自己内心信念和充沛情感的坚强内核,这内核历久弥新,虽经历时间冲洗而愈加执着顽固,晶莹闪耀。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我的眼睛只看到时间、命运、孤独和死亡,我问自己,这是不是生命永恒之本质?我用手紧抓住语言,并以语言为唯一的工具与之抗争和妥协,争执与和解,同生共死,一起纠缠厮守,直至湮灭为飞灰。

 

 

洪烛

《百年孤独》与其说是一部孤独之书,莫如说是一部反孤独之书——以自己的语法、词汇和结构反抗着孤独的暴政。马尔克斯与其说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说他是因谴责孤独而出名的。甚至我们,与其说是一群孤独的读者,莫如说渴望通过阅读打破自身乃至群体的孤独。
在此之前,我们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却不知孤独为何物,更不知孤独属于存在还是虚无——人类已在孤独中麻木了一百年,一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还要漫长,还要腐朽与神秘——虽然它们同样是不可知的,没有感觉也没有期限。

 

 

沃阅读

《百年孤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晦涩,也不是因为他在问题上的创新,是因为他的预见性,也是因为他的讽刺性和真实性。这是我们在看其他拉美文学时能够感受到的,因为最终,他们都只是他们自己而已。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兴奋仅仅只是一瞬间。很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终于走完一段漫长而期待尽头的苦旅,却突然迷失了方向。瞻望回程的忐忑,让人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夜不能寐。

书,大体可分为水与酒。水清淡甘冽,解人乏渴,助人汲取营养;而酒浓烈绵厚,可提精神舒快意,让人心驰天外,豪情万端。而被称为药的书,定是世上奇书,晦涩婉转,高深莫测,初读或许不知所云,深读才知寓意深邃,曲径通幽。

博尔赫斯曾评价《百年孤独》是一部最能体现西班牙浪漫主义色彩的书,通篇几乎没有爱情,却甚为浪漫。

细细想来,正是孤独造就了这种浪漫。孤独并不是可耻的、需要摒弃和践踏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挣扎,最终都在孤独里找到了依靠,对于他们来说,这甚至比爱情更为可亲。

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孤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亲爱的孤独。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就已经足够美丽、足够浪漫了。

 

 

叶开
马尔克斯的好友富恩特斯在《小说地理学》里,曾写下他和马尔克斯在一九六八年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拜访昆德拉的往事。这篇文章刊发在台湾《印刻·INK》杂志的富恩特斯专辑上。在文章里,富恩特斯说,那时苏联侵略军刚刚占领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里遍布暗探和告密者,昆德拉请他们一起到伏尔塔瓦河畔的一家土耳其浴室里去见面,聊天。昆德拉说,在整个布拉格,可能只有土耳其浴室才可能没有被窃听。三位正当盛年的壮汉在土耳其浴室里蒸了半个小时之后,赤条条地跃入冰冷的伏尔塔瓦河中。就这样,在铁幕笼罩的东欧,在苏俄十万大军、在苏俄T型坦克铁甲蹂躏布拉格的悲壮时刻,在即将结冰的伏尔塔瓦河中,两位来自万里之遥的拉美好汉,差点就被冻死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荒诞和极其幽默的事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曾专门说过幽默的力量,就是让那些貌似庄严的事物冰消瓦解。驴子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所以,三位现代文学的好汉不再思考,他们在土耳其浴室里蒸发自己。如同遥远的东方有个叫做鲁迅的夫子说过的那样,文学与出汗密切相关。但跳进即将冰冻的伏尔塔瓦河中,有什么深意呢?不要在分析下去了,三个光溜溜、赤条条的好汉跳进去了,差点冻死。而苏俄的铁蹄,正在街道上呼啸。这个肤浅的世界里,还能有什么深意?
现在,这三位卓越的作家:富恩特斯、马尔克斯、昆德拉,都已经成为一代大师,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相继凋零。昆德拉似乎年纪比马尔克斯还大,也已经风烛残年了。但他们的作品,却成为一阵又一阵的春风,吹拂着我作为青年学生而行走过的丽娃河畔。在这些文学的春风吹拂下,一个个陶制的身体,正在拥有生命。我觉得,如马尔克斯般的语言,正是远古时代女娲造人时,吹出的那一股生命的气息。
我僵硬地行走在大地上二十年,但只有马尔克斯吹来的那一口文学的圣灵之气,才让我拥有了灵魂。
一名卓越的作家,大多有自嘲、反讽和幽默的精神,这种幽默,让那些貌似庄严的秩序,冰消瓦解,如严冻河面之沐春风。



『悦读』马尔克斯: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