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飘雨桐
飘雨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0,426
  • 关注人气:122,7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可爱宝宝:天堂没有头孢抗生素

(2013-09-02 22:16:30)
标签:

情感

分类: 平行时空与君同
『转载』可爱宝宝:天堂没有头孢抗生素
图:Pluto


文/暖 




    原文地址:还我可爱宝宝


本人是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人,哥哥嫂嫂家住丽江华坪县,823,哥哥嫂嫂五个月大的孩子生病,送华坪县医院诊断为发烧引起的嗓子发炎,并引起轻微支气管炎。由于宝宝发烧,父母心想到市医院治疗会好得比较快,于是于824下午六点半左右抵达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主治医生梁某诊断和华坪县医院诊断基本一致,从住院开始一直打退烧药到25日凌晨两点左右,直到25日早上六七点,宝宝的治疗都是有效果的,体温也降至36.6。由于宝宝出现腹泻,因此继续住院输液,上午打过两组药,到中午12点过宝宝打第三组药的时候出现呼吸不畅、不吃母乳的不良反应,宝宝外婆觉得孩子不对劲四五次把孩子抱到值班医生面前说孩子呼吸不舒服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值班的李世军医生都说属正常现象,让外婆把宝宝抱回去接着输液。可是宝宝一直反应不对劲,故外婆又再找值班的李世军医生,而此次李医生发现孩子不对,带孩子做吸痰,可是并未吸出什么,反而使宝宝脸色瞬间变样,李医生就把孩子带进急救室吸氧,紧接着突然就告知孩子需要抢救,有心力衰竭的现象。所有家属都在急救室里看着医生毫无秩序的打各种针换各种仪器供氧,直到252215分,院方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宝宝送到攀枝花二医院不到24小时就突发心力衰竭,到宣布死亡连30小时都不到,怎么就从最初的诊断,即轻微支气管炎、发烧演变成了最终的多器官衰竭而死?据宝宝外婆回忆,正在打第三组药(头孢)时,护士急匆匆跑回病房把才加入分液袋不久的药水全部放入地上,并重新加入针水继续输液,且外婆问护士这是什么意思,护士回答一样的,正是开始打这组药水孩子才出现不良反应,故作为家属,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因为此次针水使用错误,导致打入体内的药物在宝宝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心肺衰竭。且外婆发现孩子不对劲三番五次把孩子抱到值班医生李世军的面前,他都说正常,结果却导致孩子突然心力衰竭而死,作为家属,也有理由推断是李世军医生的不负责任导致孩子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宝宝抢救无效死亡事出突然,对于我们家属来说是极大的打击,由于治疗过程中护士医生出现操作失误和诊断错误,所以我们极力要求院方给我们一个解释。25日宝宝去世后,我们和院方商谈,封存了病例和治疗中的一切用药,并决定于26日早上八点找院长求说法,可是院方领导都没有出面,只派了保卫科科长和儿科主任等两三个非主要领导和我们谈话。26日早上,我们和参与治疗的医生护士一一对峙,值班护士承认把针水放了是因为担心出现不良反应,院方承诺26日下午四点给出解决办法,结果院方给出的书面答复是,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过错,孩子心力衰竭而死并非院方用药导致。家属无法接受这样的答复,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社会的帮助。我们想在医院门口寻求爱心人士的舆论支持,可是宝宝尸体还没被推出就被院方阻止,而且院方还和派出所联系出动了七八十人的警力把我们家属围在门诊大厅门口。与此同时,宝宝的尸体被推进了医院太平间,导致我们家属都无法跟宝宝尸体接触。

 

27日早上9点,攀枝花市卫生局介入此事,医院儿科主任承认医院过错,但始终咬死这个过错不是造成宝宝死亡的直接原因,让我们做尸检。我上网查询过头孢这一抗生素的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价中心确定同时使用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会发生不良事件并可导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由于该药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溶性,因此不能将该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需联合用药时应分开使用,已明确与该药呈配伍禁忌的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药、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氨苯碟啶、血管活性药(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下婴幼儿不能肌肉注射该药。

 

而我家宝宝正是在使用头孢时出错,护士混着前面剩余的针水一起打进宝宝体内了。事后护士自己也承认她担心发生不良反应,请问这些还不够清楚明白么?我们只能同意做尸检,可是在为孩子做尸检的时候发现,先前孩子全身青紫,一眼就知道是中毒,可是做尸检的时候孩子身上的青紫色块没了,肤色红润,孩子的肤色怎么会变?现我们正在等尸检结果。所以向大众求助,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