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Pluto
文/飘雨桐
从前的端午节,我只关心那条为情所困的蛇——白娘子。蛇只知道怎么去明白人情世故,依足所有的做人规矩。结果发现:千年道行,真的不知所谓。今年的端午节,我想了解那位怀才不遇的爱国诗人——屈原。是的,他在我心目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既忧国又忧民,壮志未酬身先死。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群雄并起、硝烟不断。时势造英雄,也可以毁英雄。屈原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日益增强。屈原性格耿直,又岂会与一众奸臣同流合污?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的下场就是驱逐与流放。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屈原理应肃然起敬的。
不仅如此,屈原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创立“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屈原的《离骚》,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篇幅最长的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突出的文学贡献,即便如此他始终得不到楚怀王的重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郁郁不得志的屈原抱着石头自沉汨罗——这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整个历史的悲剧。端午,就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纪念屈原,因为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显而易见的事实,却被某些文学专家、历史专家篡改得面目全非。上世纪40年代,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上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随后,在《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认为:屈原就是同性恋者,他与楚怀王之间有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这些,被称为“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
日前,性学家方刚在博文中说道:又一年端午节将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恋者,并且因失恋自杀,而非因“爱国”自杀的史实。网友南坤跃直呼:“屈原形象坍塌令我崩溃!”该网友表示:如果所言(屈原为情自杀)是实,我们对屈原的歌颂就显得特别搞笑。
方刚甚至支持,将端午节正式命名为“同志情人节”。然后,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这将是同性恋者的福音。真是一种社会病态!屈原有着那么多的优秀作品,为什么不去认真解读?屈原有着那么好的政治才能,为什么就视而不见?我们到底为什么崇拜屈原?端午佳节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
有专题指出:屈原形象倒塌令人崩溃。生前,他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死后,还遭受荒唐可笑的非议。在我看来,屈原的形象没有倒塌。反倒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社会,再次呈现无药可救的病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屈原沉尸江底数千年,避无可避依旧“中枪”。活着的你我,端午快乐否?
在一篇名为《过度消费刘洋的背后》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颇有深度的一句话:过度消费英雄和典型,同时也是对英雄和典型的不尊重。与刘洋沾亲带故的,自然不愿错过攀龙附凤的机会。与刘洋素不相识的,也要拐弯抹角地扯上关系。过度消费屈原,何尝不是另一种社会病态?适可,而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