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的五大伏笔

标签:
《金陵十三钗》影评五大伏笔张艺谋严歌苓赵迦颐哲谷迦兰文化海报 |
分类: 为要寻一个明星 |
感谢桂雯小姐的建议,迦兰将四大伏笔修订为五大伏笔,在此鸣谢。
http://s8/middle/4a2fc9a5gb4ecce59f067&690
《金陵十三钗》的五大伏笔
“国家不幸诗家幸”,战争题材一向是悲剧美的最好体现之一,都德的《最后一课》、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李煜的《虞美人》皆可列这一题材的千古绝唱。张艺谋独具慧眼,看中了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他运用战争题材并融入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深掘人性,从小人物局于一隅的内心历程审视战争的无情,使之具有荡气回肠的史诗品格。尽管战争题材不可避免地令观影者内心焦灼痛苦,但对于一部好片子,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了。本文重点从文学的角度,谈谈影片中的五大伏笔。
http://s16/middle/4a2fc9a5gb4f47cc2811f&690
伏笔一:琵琶弦之殇
影片最开始的部分,在秦淮女避走战祸的危难中,豆蔻不忘携其钟爱的琵琶。颠沛流离之中,四根琵琶弦渐次断去,仅剩一弦。这看似平凡的情节,其实为剧情的发展留下重要伏笔。琵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味早已超越了乐器的基本职能。“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寓秦淮一隅,寄托深沉的兴亡之感。此诗一出,琵琶便与家国兴亡联系在一起。琵琶弦断,寓意家国危在旦夕。豆蔻为了在像极了自己弟弟的浦生弥留之际为其弹奏一阙琵琶曲,冒险返回翠禧楼取琴弦,因而遭遇了日本兵的残酷轮奸,最后壮烈咬伤日本兵惨遭刺杀。约翰在血泊中取回了那卷寄托着豆蔻臻纯深情的琵琶弦,由玉墨续上琴弦,与姐妹们共唱一首《秦淮曲》,旖旎婉约中道尽了秦淮女内心的爱恨情愁。那一刻,它已不仅仅是一首香艳的迎客曲,更是一首哀悼美好生命与炽热青春的殇之曲。谁说歌女无情?真正无情的是——战争。
http://s13/middle/4a2fc9a5gb4f471fcf1cc&690
http://s10/middle/4a2fc9a5gb4f47106dc79&690
http://s11/middle/4a2fc9a5gb4f48aa5d46a&690
伏笔二:手榴弹之慧
李教官为救同胞,孤守废墟,独战群狼。他在隐蔽之时,沿途丢下手榴弹,十分诡异。当遭遇战拉开的时候,观众终于明白了这些看似散乱丢弃的手榴弹的匠心和智慧。李教官引狼入穴,鬼子一路的行程早已在他的巧妙设计之中。他神勇精准地从高处射击早已埋伏下的手榴弹,使之成为一个个捕杀饿狼的陷阱。最后,在鬼子的枪林弹雨中,他用身体的急速下坠拉响了捆满全身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手榴弹留下的伏笔,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军人的刚烈品格和英雄气概,更体现了中国男人的智慧和神勇。
http://s12/middle/4a2fc9a5gb4f48c937d7b&690
伏笔三:白猫之祸
民间常常把灾祸与黑猫联系在一起,而张艺谋选择了纯洁的白猫。小蚊子是秦淮女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她身材弱小,姿色平平,胆小怕事,是所有逃难的歌女中唯一没有体己财宝的一个,她内心毫无安全感,唯有宝爱一只白猫咪聊以寄托。这只可爱猫咪的存在,与战争这一残酷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使在魔鬼的淫威下,也能成为灾祸之源。为了捉住四处乱跑的小白猫,小蚊子不惜奔出赖以藏身的地窖,暴露在日本军官面前。这一暴露,引出了一场巨大的灾祸,同时也引出了一曲动人的悲歌。日本鬼子美其名曰邀请女学生们在庆功宴上歌唱,实则欲将纯洁的女孩们作为军官们发泄兽欲的工具。为了免遭日本鬼子的凌辱,十二名女孩决定以死抗争。在约翰、陈乔治与十二位秦淮女易人赴宴的劝说下,她们选择了留下生命。但日本人的鸿门宴到底得有人去,于是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秦淮女们毅然决定实践诺言,舍身赴死,解救自己的同胞姊妹。这让我莫名地想起了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那个以自身倍受凌辱换取他人安全,具有高尚灵魂的妓女。白猫是一把魔镜,在它面前,魔鬼遁形,天使丽现。更为戏剧性的是,胆小的小蚊子,最终由一只日本白猫陪伴着赴死。
http://s6/middle/4a2fc9a5gb4f46c094505&690
http://s10/middle/4a2fc9a5gb4f46f5e7e09&690
伏笔四:遗妆之恸
电影一开头便交代了约翰的职业——入殓师,他擅长的是为死人化妆。当秦淮女决心替女学生赴死之时,花枝招展的她们如何在一夜之间变成清纯的女学生呢?约翰拿起了他的剪刀、电夹板和画笔,他一丝不苟地把女人们卷曲的头发电直,将大波浪的长发剪成干练的学生短发,改浓妆艳抹为宜人的小清新。妆容效果极佳,妖冶歌女化身为清纯女生,她们梦幻般地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惊喜和快乐在教堂屋檐下蔓延。然而,这快乐是多么的短暂!她们蔷薇花般的纯净妆容,已注定是她们今生的遗妆!她们活色生香的生命也即将戛然而止!这一伏笔引出的是深层次的战争之恸,萎谢是花朵们的最终运命,但这萎谢,也来得太快了些!
伏笔五:镜刀之烈
秦淮女赴死之前,将镜子摔碎,我原以为这只是集体告别歌女生涯的仪式,殊不知此处埋下了更为惨烈之情节的伏笔。镜子尖锐如刀的碎片,其实是秦淮女欲与鬼子肉搏的最佳武器。这一惨烈的情节,被张艺谋处理为留白,避免了过于血腥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绵长的想象空间。影片在书娟最后的诉说中,秦淮女们身着华丽旗袍,巧笑盈然步入教堂院子的一幕成为了永恒,这些鲜活而美丽的花朵们,最终在残酷的战争中化为灰烬,怎不教人凄凄又戚戚?
http://s8/middle/4a2fc9a5g787ed63c2a47&690
http://s11/middle/4a2fc9a5gb4f46d4131ba&690
http://s7/middle/4a2fc9a5gf118d8727ec6&690
以上五大伏笔的运用,丰富了影片的叙事语言,穿针引线,匠心巧蕴,实令人印象深刻,是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