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我的舅母刘玉华

(2008-02-27 23:22:18)
标签:

1936柏林奥运会

武术

刘玉华

温敬铭

怀念

杂谈

分类: 别丢掉
  怀念我的舅母刘玉华
                     赵迦颐
  http://img1.qq.com/view/pics/6578/6578071.jpg 舅母刘玉华,网上有文章将此照片误认为是当年的队友傅淑云。
 
右三为舅父温敬铭,1985年去世
右二为舅母刘玉华
 

讣 

      我国著名的武术家、武术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获得者、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刘玉华同志于2008年2月15日凌晨3:39分逝世,享年92岁。
      刘玉华同志生前曾任湖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
      刘玉华同志一生为我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自1929年开始参加武术比赛至1979年最后一次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整整在武术赛场上活跃了五十年。刘玉华同志曾于1936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国术队成员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刘玉华同志多次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担任副总裁判长、总评议长、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等工作,并于1986年担任全日本第三回武术太极拳比赛总裁判长,1995年再次赴日本参加第六届中日太极拳交流大会担任督查委员。
      刘玉华同志参加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的编写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几十年的武术教学、训练工作中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专业人才,晚年还培养了五名硕士研究生和一名日本留学生。
      刘玉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08年2月17日上午8:30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武汉体育学院刘玉华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00八年二月十五日   

 

 

       惊悉舅母辞世,心中大为哀恸,虽然她老人家以92岁高龄化鹤,但我一直祈盼她能活到一百岁,要不,能看到武术正式进入奥运会大家庭也好。原本今年春天还计划要去武汉探望她老人家,谁知竟永成遗憾。

      
    在武术界没有不知道刘玉华的。1936年她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国术队成员参加了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她的双刀表演,曾轰动柏林。在她的告别会上,有挽联曰:“双刀似雪雪伴春净,一生如玉玉随香归”,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她的绝技和人格。舅母的辞世,是中国武术界的重大损失。
 
    真正见过舅母只有三次。第一次是我小学一、二年级,当时全国有一个武术比赛在南宁举行,舅父温敬铭,舅母刘玉华(当时均为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大表哥温力(现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二表哥温庄(任湖北散打队总教练)一起来到南宁,我们全家与舅父一家留有影,但我人小还不大懂事,印象也很模糊,只有照片上我的稚嫩还留在记忆中。
    
    第二次是大学期间,匆匆探访,没有深入了解。
      
    第三次见到舅母是十年前我从长沙电力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毕业,母亲来长沙接我,我陪着她一同到武汉探望舅母,在舅母家中小住了约一个星期。舅父已于1985年去世,舅母与大表哥温力住在一起,那一年,她已是82岁的耄耋老人。舅父早年离家,只有和我母亲最多联系,舅父去世后,他们一家几乎只与我们一家亲戚有联络,因此舅母见到母亲,比见到娘家人还亲,和母亲说个不停,当然她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我的舅父温敬铭。
 
    舅父舅母情定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选拔赛,他们双双入选,代表中国参加了当年的奥运会,但武术只能作为表演项目。然而,正是这场表演使全世界认识了中国武术的魅力,国术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队员们要谢幕10几次之多,可以说那是中国武术首次扬威世界。也正是1936年的奥运会见证了舅父舅母的一世情缘。
 
    舅父舅母一辈子情笃恩爱,据表哥温力回忆,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吵过嘴,红过脸。两人互相扶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为中国的武术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情。舅父在去世前的几天,还在医院里辅导研究生。舅父去世后,舅母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在舅父的遗像前祈祷,她总是念念有词,谁也不知道她对舅父说了什么,这一个习惯23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我和母亲在舅母家小住的日子里,就亲眼目睹舅母对着舅父遗像说话的情景,那一刻,我直感叹世界上竟有如此真挚永恒的感情,能教人生死相许。
 
    在武汉小住的日子里,我们还去祭拜了舅父。我记得舅母悄悄告诉我,说舅父下葬后墓地飞出一只黑色的蝴蝶,在她身边绕之不去,这只蝴蝶还跟着舅母回到了城里,不依不舍地依恋着她,直到夜色弥漫开来。舅母说,那一定是舅父回来了。舅父的墓地朝向他热爱并为之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武汉体育学院,我想,他也一定舍不下舅母。那只蝴蝶,许真是他呢!
 
    那时的舅母已82岁,她已不再轻易于人前展示她的绝技,但却主动提出为我和母亲表演她的双刀飞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她表演,我至今还记得那两把刀被她舞得滴水不漏,确如片片雪花飞舞,叫人眼花缭乱,舞动时阵阵急风袭来,令我直想往后退避。舅母身手敏捷,绝没有人会想到那是82岁的老太太在挥舞双刀。
 
    那次探望舅母以后,我和舅母成了忘年交。我每逢节日都会给她写一封贺卡,而舅母也总是会用她那略有颤抖的手认真地给我回信,如今,这些信我都一直保留着,舅母的字,刚劲有力,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八九十岁老太太之手。她去世前的几年,不方便提笔写字,我所有的贺卡都由温力表哥代回,表哥在武术界出了名的有才,摄影是他最大的爱好,他总是把自己的摄影作品亲手制作成精美的贺卡寄来,从没有间断。今年年都过去了,我还没有收到表哥的贺卡,心里其实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但想到我刚换了单位,或许是遗漏了吧,再等等吧,谁知等来的竟然是舅母去世的噩耗。舅母永远地去了!痛哉我心!唯有北望涕零,叩首以致哀。
    
    可爱可亲可敬的舅母,终于可以与分别了23年的舅父相会。愿舅父舅母在天堂相聚,共同为武术进入奥运祈祷。我相信,舅母的遗愿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愿舅母安息,您一生德艺双馨,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永为国人赞颂,您慈祥的面容将永远活在后辈心中。
 
附:                  一个武术世家的传奇故事

      一个武术世家,父亲温敬铭是我国最早的武术教授,母亲刘玉华为最早的9段高手,大儿子温力是第一届武术研究生,小儿子温庄曾担任湖北省武术散手队总教练,一家四口,共同演绎着中华武术的传奇故事……


一家走出四名武术教授

     1月1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温暖的太阳洒在她的身上,慈祥的笑容展露在她的脸上。过往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位老人,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当今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刘玉华。

     提起刘玉华一家,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教授就钦佩不已。他说,刘玉华一家两代人中出了四位教授,并且两老都是全国知名人物、两个儿子是省内武术界的佼佼者。这种现象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再过几个月就是刘玉华的老伴——我国著名武术家和教育家温敬铭先生诞辰100周年,武汉体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纪念活动,以弘扬这位武术教育家一生醉心武学的精神,让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温敬铭、刘玉华夫妇是我国武术界知名的教授,其长子温力是我国武术专业首批研究生,1993年晋升教授,是政协湖北省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常委,湖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其次子温庄是国家级武术教练员(副教授级),是我省散手宿将,曾经在全国各地参加过比赛,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

    一个家庭为何能出四个武术教授呢?曾于久教授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底。

柏林奥运会上的国术表演队

    事情得从1936年8月说起。当年,我国有69名运动员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其中,由温敬铭、刘玉华等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最为耀眼,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国外献技表演,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

    当时,积弱已久的中国常常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而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比较片面,“他们来看我们比赛主要就是想看男运动员是不是还留辫子,女运动员是不是小脚。”80多岁的刘玉华教授感叹着说。

    奥运会开幕后,武术表演队即赴汉堡表演。器械表演有刀、枪、剑、棍;套路有查拳、八极拳、绵拳、少林拳等。表演一开始,立即就赢得了满堂彩,外国人纷纷叫好。

    特别是温敬铭和张文广(我国著名武术家、教育家)呼啸上阵,演出了精彩绝伦的空手夺枪。九尺银枪在张文广手中上突下刺,左挑右点,步步攻心,枪枪锁喉。温敬铭则赤手空拳,在舞枪如风,落枪如雨的对手前翻滚跳跃,每每让银枪擦身而过。接着,20岁的刘玉华飞步上台,从背上刷地抽出双刀。那一趟抡劈大舞浑似钱塘春潮,汹涌向前,那一阵缠头裹脑直如旋风陡起,卷地而来……

    一双双蓝色、灰色、褐色的眼睛瞪圆了,惊呆了;一张张深目巨鼻,傲慢冷漠的脸孔变色了,动容了。表演一结束,观众群情沸腾,张、温、刘三人谢幕十几次后才罢休。

     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队的表演让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为此,汉堡一些公共场所又临时加场安排中国武术队表演。

    西方世界也开始对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投来少有的关注目光,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

    “中华武术由此开始了和世界竞技体育的亲密接触。”温敬铭和张文广多年后回忆说。

武术之乡的少年习武者

    温敬铭的家乡河北蠡县习武成风。温敬铭6岁的时候就开始习武了,十来岁时,温敬铭已经成为名噪一时的小拳师。当地每值庙会灯节,比武活动照例最引人注目,而温敬铭就是会上的风云人物。他那迅猛脆快的翻子拳、柔中见刚的绵拳和得心应手的器械表演,常常博得赶集的乡亲久久围观而忘了交易。

    在学习之余,拜师访友也成了温敬铭自幼养成的习惯。一天劳作之余,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了,也还要和小伙伴乘着月色,穿过密密的青纱帐,找邻村的高手切磋武艺。倘若风闻有名师路过,那就更是不惜奔波几十里往求一见。

    而对刘玉华来说,学武却纯属偶然。她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古城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从小体弱多病,当时开封练武术的人很多,父母因她身体不好,又没钱买药,就希望她能受益于武术锻炼,借以去病,所以刘玉华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了。

    时间不长,街道上就成立了大同武术社,离刘玉华家不远,小玉华便开始在武术社里练武术。武术社里的老师都是极普通的农民,他们白天劳动、养家糊口,晚上靠对武术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教学生。刘玉华则白天上学读书,晚上练拳习武。没练多久,便有风言风语传到了父母耳朵里,什么:“天天和些男孩子在一起蹦蹦跳跳的,太不像话了!……”听着这些冷嘲热讽,刘玉华父母的心里不是滋味,但为了让女儿身体健康,他们丝毫没有被这些闲话动摇,始终鼓励玉华好好练习。

    那时候,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祖传的好功夫都是传男不传女的。可刘玉华却凭借自己勤学苦练的恒心,让很多老艺人对她刮目相看,有些甚至找上门来要教她家传功夫。

中央国术馆里结良缘

    1932年,27岁的温敬铭报考当时全国最高级别的武术机构——中央国术馆,有幸被录取为一等练习员。

    职业武术家的生涯从此开始。同年,温敬铭参加了那时的第五届全运会,一场精微独到的剑术表演,让他夺得了全国短兵第二名。接着他又在第二届国考中以枪术获长兵乙等奖,轻取“国士”称号。(上世纪30年代,武术活动相当普及。每年入秋,县有县考,省有省考,国有国考。通过者分别为勇士、壮士、国士。记者注。)

    国术馆里,荟萃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名家流派,温敬铭真正的系统训练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这里,他不仅对中国武术日习日精,还学会了摔跤、拳击,而最宝贵的尝试则是对武术理论初步的探讨和钻研。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刘玉华交不起学费,就辍学在家专门习武。不久便考入河南省国术馆训练班,后被保送进了中央国术馆,在这里,她和温敬铭相识并结为秦晋之好。

她重新捡起了荒废7年的武术

    1946年,正是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人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温敬铭夫妇却在当了6年武术教师后,被学校的实权人物以年纪大、不适合再搞体育为由解聘。两人的心彻底冷了,刘玉华发誓再也不搞武术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提倡和振兴民族体育,于1953年在天津举办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自幼爱好武术而又发誓再也不练的刘玉华,在温敬铭的鼓励下勇敢地捡起了已经放下整整7年的武术,通过刻苦的训练,她在比赛中荣获第一。从此刘玉华连续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武术比赛和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尔后,刘玉华重新当上了武术老师,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的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当中。

    温敬铭夫妇早在上海体专、华中国立体专任教时,已是桃李满园了。解放后,他俩像朴实馨香的泥土一样,用自己的养分哺育着棵棵幼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他们的学生,其中有的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授,有的在各级体育机构任职,有的分配到各运动队、研究所任总教练、教练和研究员。

    1962年,温敬铭和张文广负责编写的武术教材,长达90余万字。1978年他们又负责修改了全国体育院、系武术教材,长达80余万字,并负责进行拳、刀、棍、剑、枪等套路的编写及武术规则、裁判法的制定。温敬铭曾担任过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有《短兵术》、《中国式摔跤》、《铐手翻子》等。此外,在多次全国武术比赛中,他都担任总裁判长。温敬铭为研究、整理和发展武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玉华教授,是我国最早的武术九段,曾担任湖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著有《飞凤双剑》、《少林阐头趟拳》等书。特别是在八十高龄时还到日本进行武术交流。

弟子眼中的一代宗师

    谈起已逝的温敬铭教授,曾于久教授开始回忆起当年向老师学习的情景。

曾于久说,他1972年进校时,温教授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快70岁的人了,不管多大工作量,拿着一张靠背椅就往训练场旁一坐,只要有学生来,他就上前辅导”。

    每天功课完毕,曾于久常常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温敬铭家里蹭饭吃。曾于久说:“温教授记忆力非常好,理论的,实战的,武术流派掌故,一讲一个晚上,常常令学生们忘了就寝的时间。”

    和温教授交流的机会多了,曾于久总感觉有些纳闷,温老师怎么总有那么多新观点、新理论?后经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温老师喜欢泡图书馆,常常一泡一个上午。

    “中国武术界可谓高手如云,但能在解放后继续为武术事业发展承上启下的人并不是很多。”国家级武术教练吴彬至今感喟:“自己能够在这些名师健在时亲聆过教诲,真是人生之大幸。”吴彬说,印象中,温老师身材高大、壮实,操着一口略带湖北腔的河南话,特别引人注目。“别看温老师当时已是一大把年纪了,但一有机会便当众表演。有一次他自己登台抖大杆子,非常威风。”

    曾于久说,温老师上课从不带课本,而且一讲就是45分钟,到点就下课,而且连手表都不用看。事后才听师母谈起,原来温老师喜欢回家备课,并且要从一大摞资料中筛选有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别看温老师在台上只讲45分钟,但“功夫在诗外”,他每天花在备课上的时间至少有2个小时。

名门之后谈当代武术

    1月1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武术馆,记者采访了温力教授。

    记者:现实中人们对武术的概念越来越淡化,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古装武侠片,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国传统武术在走下坡路。

    温力:建国以来,民族传统项目中,等级运动员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大批的武术学校建立起来,武术其实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记者:面对竞技体育抛弃了民族传统的争论,您怎么看?

    温力:我们小的时候,一放学,小伙伴回家就练。但是,那时侯是别的娱乐活动太少了啊,现在时代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爱好选择日趋多元化。

    记者:对民族传统应该怎样继承与发扬呢?

    温力:所谓传统,也应该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武术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但它是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着,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武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武术。武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在冷兵器时代为满足人们自卫而产生;随着火器的产生、发展,武术的自卫功能随之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武术走技击的路子,也是对武术的一种继承与发扬,特别是武术向健身的方向发展,是迎来了武术“集其大成”的时代。

    记者:那您认为我国传统武术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温力:研究武术,还要着眼于武术未来的发展,如何使武术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不仅不被淘汰,而且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今天武术又一次处在了其发展的重要关头,一个武术工作者应该能很好地看清这个现实,在理论上能有所准备,在实践上能有所作为,积极地推动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武术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把武术放到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研究,这正是武术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武术散打进入体育赛事,应该说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