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记得2005年刚到学院工作时,看到学校图书馆旁边有个广场叫近知广场,其草坪上有块石牌,上面注明了“近知 ”的出处。后来得知学校的校训就是:惟平惟准,近知近仁。那时就特别想知道这个校训是个啥意思,请教一些同事,发现多数人都说不清楚或者不能完全说清楚。后来看到了刘克苏老师的那篇《惟平惟准,近知近仁——兼评山东工商学院校训》,对这个校训有了一点认识。那时就想这个校训应该有一个官方的诠释,以便统一认识,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教育引导的作用。从那时起自己就开始思考校训“惟平惟准,近知近仁”,期间有过诠释它的冲动,想写《牢记山商校训,独领职场风骚——和毕业生以一起读校训》、《惟平惟准,近知近仁——和大一新生一起读校训》等文章,但都因为自己感觉对校训的理解不准,不深,怕误导的学生而搁浅。没有想到的是今天诠释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摆到了我的面前,这也是我和它的缘分吧!
“惟平惟准”取自《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近知近仁”则取自《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惟平”指修身力求平衡全面;“惟准”指立志务须明确高远。刻苦学习(好学),努力实践(力行),增长才智(近知),涵养仁善(近仁)。即:在经济管理事业中(平、准),用超凡智慧和高尚品德(知、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顺畅圆满(惟平惟准)。“平”“准”“知”“仁”四者熔于一炉,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范文斌老师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