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地名的由来(一)
(2022-03-24 11:29:48)
标签:
神农架文化历史随笔 |
神农架地名的由来
随着神农架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前来观光览胜、探险猎奇、养生健体、科学考察的人与日俱增,人们对这片高山长林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这里充满神话色彩,可谓神圣、神秘、神奇。神农架因何而名,一直让人讳莫如深,神农架最初的称谓是什么?炎帝神农氏真的到过神农架吗?他与神农架又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一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弄清神农架的由来,本文做了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
远古时期,神农架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工作者在宋洛朝阳河谷发现距今120万年前的石器,在红坪发现距今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在阳日乐意出土距今5000年新石器石斧,在阳日大坪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汉墓群,足以证明神农架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史。
我们考察神农架的由来,首先要弄清神农架的文化渊源。炎帝神农氏尝草采药的传说,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南方丝绸之路川鄂古盐道的开辟,原始古朴土家婚俗的传承与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奇特珍稀的动植物资源相映衬,共同构成了我国内陆地区独特的高山原始生态文化圈。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还是整个华夏文化由远古走向文明的观测点。
说起神农架的称谓,远不止“神农架”这一个,还有熊山、神龙山、神农山、神龙架、老君山、四季山、阜山、景山、荆山、南山、木城、野人山、南山老林、巴山老林、华中屋脊、华中第一峰等多种说法。然而,神农架山名在清朝中叶以前一直名不见经传,就连1931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也没有收录,这与她自盘古开天辟地到20世纪60年代并非为独立行政区,历史上一直分属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管辖有关。
197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鄂西的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的24个公社、2个药材场和1个农场划入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域,直属湖北省管辖,是中国迄今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房县、兴山县、巴东县相连的地区,自三皇五帝至神农架林区建制,一直属于原始洪荒人迹罕至的地区,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即使现在,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开篇就说:“巴山楚水凄凉地”,就是对“巴山老林”的真实描述。固然这里条件艰苦,被视为人间畏途,然而这座高山长林却成了第四纪冰川劫难的幸存之地,科学考察业已证实,神农架当今仍保留着珙桐、香果等多种植物和金丝猴、金雕等多种动物,都是珍贵的活化石,甚至还有人认为神农架的白化动物就是躲过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劫难而幸存下来的古生物。因此,神农架就有了举世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和古老珍稀濒危孑遗动植物“避难所”的美誉。
华中屋脊神农架,是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也是我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从中生代侏罗纪起,神农架一带的地史和气候的变化都相对较小,因而得以保存着第三纪就已基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大批比较古老的种属,被科学家们认定为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熊山”,从名称、地望、方位来看,即现在的神农架。当代科学家们通过考察,发现神农架的熊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有狗熊、猪熊、马熊、棕熊、白熊、花熊和人熊,不愧是“熊的王国”。《山海经》的“神人”多与屈原诗中的“山鬼”相关联,就是一度轰动全球的神农架“野人”。在《山海经》中,将“野人”称之为“枭阳”。《山海经》记载:“枭阳,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瞳,见人笑亦笑。”书中记载的这些像猿又像人的动物,很像今天人们口中相传的神农架“野人”。“熊山,帝也”,是说神农架是古代帝王的圣地,这位帝王,当指在神农架建功立业的炎帝神农氏。
在漫长的历史之河里,熊曾经和我们的祖先在一起密切生活过。考古工作者在神农架红坪地区发掘出熊骨骼化石,就是很好的佐证。神农架人称大熊猫为“花熊”,据专家考证,神农架曾是它们生活的乐土。其实早在石器时代,神农架曾经活跃着大量的花熊,约在宋代,因气候的变化,生活在神农架的花熊丢下这里的食物箭竹,开始西迁。明清时期,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神农架与川渝之间的动物迁移路线被切断,神农架变成花熊的“孤岛”,直至清朝光绪年间神农架花熊绝迹,只有狗熊、猪熊和白熊一直守望着神农架这片乐土,神农架储藏的70万吨箭竹从此便无人问津。尽管我们现在都以龙的传人自居,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祖先曾经把熊当作图腾进行崇拜。
熊作为一种在史前狩猎社会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与当时的环境和经济产生密切联系。而熊崇拜是原始狩猎社会中的一种主要崇拜,在原始文明社会中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熊崇拜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开始由狩猎社会转型至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密切,在这个背景下龙被人类认为是雨神的化身,随着龙崇拜兴起,狩猎社会广泛存在的熊崇拜,逐渐被农业社会的龙崇拜所替代。
《山海经》记载的熊山,其方位大体在现在的湖北神农架。这里的先民远古时期崇拜熊,把熊供若神明,遇到重大节庆,先民们以美酒和玉璧等为祭品,跳起欢快的舞蹈,虔诚地举行着祭祀仪式,火光中熊的图腾若隐若现,承载了先民们的精神寄托。
进入农耕社会以后,神农架先民图腾崇拜对象由熊转换为雨神“龙”的同时,还将崇拜对象从野生动物转换到高级灵长动物人,这位“神人”就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学术界认为,“神龙”就是“神农”,古时“龙”与“农”同音,有时通假。中国是悠久的农业之国,而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农业之神,传说中还认为炎帝神农氏的祖先就是神龙。《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号》也说:“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通鉴前编》也说:“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与耜都是木制启土工具,是先民当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用具。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炎帝神农氏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势必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原始农业也因之逐步发展起来,使中国由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在中国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对世界文明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原始农业生产对耕牛的依赖,人们把神农氏与耕牛的品德联系在一起,因此给神农氏加上了牛首。1985年,考古人员在官封塔坪一座唐代古塔遗址中发掘一块“人身牛首”砖雕,说明“人身牛首”图腾崇拜在神农架的历史由来已久。因为炎帝神农氏开创了我国的农耕文化,解决了人们生存的温饱问题,因而“人身牛首”图腾崇拜成为神农架先民的必然选择。
今天,尽管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熊图腾才是中国最早的图腾崇拜,并且与中国远古历史有着重要关联。熊姓是直接发源于黄帝的古老姓氏。依据古籍的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居于姬水之滨,轩辕山下,故以轩辕为姓,姬为氏,号有熊氏,因其以土德之瑞称王,所以被称为黄帝。周时,又有一支熊姓家族出现。《姓氏考略》等书介绍说,周文王有一位老师叫鬻熊,本芈姓。成王时,将熊的玄孙熊绎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建立了楚国,楚国的国王就用先祖的名字“熊”作了自己的姓氏。黄帝号有熊氏,伏羲号黄熊,楚国国王以熊为氏,熊在中国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成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新探》论文集中,中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湖北大学学者徐显之、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刘民壮等几位专家都对《山海经》作了新注,除袁珂从神话角度考察外,徐显之、刘民壮等学者在《山海经》古名今释的过程中,均涉及到神农架。学者温少峰曾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九经〉地理考释》中说:“我们疑此熊山,即湖北兴山‘神龙架’的古名。”
袁珂在《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译文中指出:“施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疑即巫山。”。又云:“恝恝之山,当在巫山附近,又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徐显之解释为:“十巫是个部落名称,包含十个氏族,十巫住在灵山,即巫山。这里山高且险,一径冲天,出产名贵药材。所以说‘以此升降,百药爰在’。”经专家推测,“百药爰在”的地方很可能是神农架主峰一带,因“华中屋脊”神农架与巫山相连。
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指出:“《山海经》是一部氏族社会志。”书中关于炎帝神农氏的解释颇多。据民间传说,帝女瑶姬助禹王开三峡治水,瑶姬化为神女峰。神女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巫峡大江北岸,与神农架主峰神农顶相距仅百里之遥,当年炎帝神农氏在神农架采尝百草时,到过巫山也在情理之中。
神农架主峰神农顶终年雾霭茫茫,裸露的岩石长有苔藓和蕨类植物,山腰上则分布着箭竹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杜鹃林带。神农顶过去在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只有标高,没有名称,被称作“无名峰”。1981年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其正式定名为“神农顶”。清代《兴山县志》称这里为“神农山”或“神龙山”。神农架主峰亦有“木城”之名,据说炎帝神农氏为拯救黎民无衣食、多瘟疫之难,率其臣民深入高山大川,尝百草,播五谷,搭架采药,救民于疾夭,最后升仙为神,居住在木城,永远守候在神农架。神农顶箭竹丛生,冷杉林立,杜鹃吐艳,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古代民间又称它为“四季山”。
如今,神农架林区依据“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的自然特色,打造出春观杜鹃、夏避酷暑、秋赏红叶、冬滑冰雪等各具优势的季节景观。因此,神农架被美国地理杂志推荐为“人一辈子不得不去的地方”,被《环球游报》及外国驻华使节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