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新青年

(2013-03-22 11:16:34)

80 新青年”专栏 计划书

 

主持人:金理 杨庆祥

 

时间与周期:2013年1月开始,两月推出一期,刊于《名作欣赏》单号期

 

内容与体例

1散文:作家的创作谈或自述,文笔不妨活泼一些

2评论:作家、作品专论

3对谈: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对话,录音整理或邮件形式皆可;力求精简、有针对性、问题意识,切忌大而无当,评论家应当在把握作家创作风貌的前提下设计相关问题

4影像:书封、作家与评论家的近照

 

篇幅:散文—2000字以内,评论—5000字以内,对谈—4000字以内,每期总字数在11000字左右,由评论者控制总篇幅、协调各部分字数。

 

主旨与方法

1为什么我们觉得开设这个专栏恰逢其时?基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80后”曾经的浮躁期已经过去了,先前笼罩在“80后”这样一个有着明显炒作痕迹的概念之上的光环,已渐渐消退,攘臂争先抢一杯羹的跟风者开始瓦解,也许这反而为那些态度严肃的作家提供了更多空间。其次,这就促使研究者要跟进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80后”的评论者对于同龄人的创作基本上无所作为。本栏目入选讨论的作家和参与写作的评论者俱为“80后”,并不是说只有同龄人才能理解同龄人的文学,但我们觉得创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共同成长,彼此呼应,真切地将这一代人的经验传递出来,并加以理论阐释。

2新文化运动以来持续演进着青春崇拜的主题,20世纪中国文学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青春文学史”,10年一代新人辈出;而今天则是年轻的作家在文坛之外自生自灭,在媒体包装与市场逻辑中渐渐气血耗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80后”以传媒话题甚至娱乐新闻的方式出现,我们拒绝以上述“管道”来理解“80后”,而是希望回到“文学”这一“以虚击实”的空间,来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

3对于“80后”文学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一些时潮背景的分析,更多聚焦于“外部”,所以我们选择作家作品论的方式,希望能多去体贴作家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具体文本的文学形态和内部肌理。在这个基础上,将审美与社会、作家作品与历史语境等信息内外呼应、结合起来。

 

讨论对象(2013年):笛安、郑小驴、马小淘、肖水、徐敏霞、甫跃辉

 

写作者

岳雯,中国作协创研部。

李伟长,上海作协创联室。

丛治辰,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张勐,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

洛盏,复旦大学新闻系博士。

崔秀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

 

时间表:

内容(标题自拟)            负责人                   交稿时间

笛安论                      岳雯                    2012年11月10日

郑小驴论                    张勐                    2013年1月10日

马小淘论                    崔秀霞                  2013年3月10日

肖水论                      洛盏                    2013年5月10日

徐敏霞论                    李伟长                  2013年7月10日

甫跃辉论                    丛治辰                  2013年9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