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看了五十余万字的关于梅山文化的一些研究资料,心里惶惶然,那就是几千年来绚丽多彩的荆楚、傩戏、道巫的梅山文化去哪里了呢?我们要去哪里重新将它们寻找回来呢?在湘西南与湘中一带,民间还保留着浓郁的梅山文化,一些风俗习惯是那样的神秘和动人。梅山文化至今还在滩头的年画、小沙江一带的花谣的讨僚阪、大熊山的蚩尤屋场、傩戏、挽歌等一系列的神秘文化现象上可以得到寻根。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遗产是应该得到我们去珍惜和保护的。广袤的梅山孕育了神秘而丰富的民间文化。关于梅山地理位置的资料,《宋史·梅山峒》里的两句话。开头说:“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后文记叙章惇开梅山时又说:“得其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百沙砦,南止湘乡佛子岭,北界益阳四里河。”今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考得其地,即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所建的安化、新化二县,即现在的安化、新化、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县、隆回县各一部分,面积约为10000平方公里。也有人认为:梅山东与长沙相接,南与邵阳市接界,西与辰州搭界,北与常德市接壤,在湘、沅之间,有五万平方公里。我记得作家韩少功先生在80年代写的《爸爸爸》中篇小说里,里面就有浓郁的梅山文化色彩。韩先生写的地域大约在湘西北一带,其实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是在湘中的新化、安化一带。至今梅山方言是汉语湘方言系,梅山方言里保留着汉语古字古音,如:新化方言中把饭锅叫“鼎”(音diò),把菜锅叫“镬”(音ò)。鼎是夏商周时期的大型烹饪器,镬是周代后期煮肉的大铁锅。安化方言中把“江” 读成“刚”(gāng),如清江桥、江口、江家湾、渠江,这些地名中的“江”字都读“刚”。还有,“菊”读成“救”,“竹”读成“斗”等,这些都是汉代的古汉语读音。
梅山文化太神秘,而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了将近二十年才离开家乡,在以后的小说中,我会尽我所能,将它描写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